刚性需求青黄不接。 本报记者 杨晓轩 摄
楼市需求短期难以大幅释放
“双11”是阿里巴巴让大伙再次见证奇迹的时刻:支付宝全天成交金额为350亿,比去年的191亿增长83%。即便在这种时候,马云也不忘表示:自己不关心数字,而是希望借助市场力量将房价打下去。地产大佬任志强对此则表现得“不屑一顾”:“300亿也就是几块地钱。”
关于房产市场的预言角力无处不在,而在楼市这 个神秘的磁场中,关于影响房价的各种因素的分析也常常失灵,但一个不得不看到的事实就是,从眼下的供求层面而言:目前杭州楼市已经从“此处人傻钱多”的格局,到了“房多人少”的处境,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短期内需求大幅释放的可能性的确已经微乎其微。
刚需出现“青黄不接”
在楼市调控的前期,每每有阶段性的爆发式成交,总会归结到一股神秘的力量,这股力量叫做刚需。在一段时期内,刚需似乎已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救命稻草,成了楼市行情最为强有力的支持。只是,这根稻草已开始出现青黄不接的苗头。
根据本报与合创机构在上月刚刚结束的房博会上的调研显示:与2012年及2013年上半年相比,意向购房者的购房准备期有所延长,一年之内明确购房的比例从今年5月的49.6%下降至37%,三个月有明确购房意向的比例从8%下降至1.6%,为近七年以来的最低比例。
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事实是: 2012年和2013年上半年大量成交的产生,其中大部分是大量小户型的成交。“国五条”细则出台后的第二天,位于下沙大学城的某楼盘当晚迎来今年第一次开盘,推出了100多套房源,户型为90-121平方米,折后均价在12000元/平方米左右,当天这批房源就基本售罄。在今年3-5月份,许多楼盘小户型房源一房难求,现场买房也基本靠抢。
购买这些小户型的刚需人群绝大部分是新杭州人,急需在杭州主城区买房、落户,同时对面积、总价也有控制,一些折后均价在10000-15000元/平方米左右、总价80-100万元的楼盘,对刚需人群相当有吸引力。
在调控政策等市场因素的作用下,部分潜在意向购房者提前进入楼市,而随着大量的成交产生后,这些已经被消费掉的或者被透支的刚需购房者也随之得以大量去化,刚需的绝对数量明显减弱,而新生的刚需却还需要时间培育,因此,不少意向购房者的购房计划有所延长,刚需群体进入积蓄期,刚需购房群体或将面临阶段性“短缺”的青黄不接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