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史卓旎
近日网上掀起了一股“skr”热潮,这个由吴亦凡在第二季《中国新说唱》带出的口头禅经过虎扑的发酵,立即刷爆朋友圈,人人开口就是skr skr skr。还有很多网友们把skr做成了各种各样的表情包,比如“笑skr人”、“skr而止”等等。
事实上,每年网络上都会有热词出现。2016年我们使出了“洪荒之力”,想要实现一个“小目标”。2017年我们“双击666”送给喜欢的“老铁”。到了2018年,似乎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skr” 、“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隐形贫困人口”等新词层出不穷。
当网络热词频繁地参与到人们的社交生活中,社会舆论对于网络语言的高雅与低俗开始有了争议。有的人认为网络语言是对传统语言文化的一种污染。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新的文化创造,理应得到肯定与鼓励。但网络语言是否真正被大众认可?市民们又是如何看待网络热词的呢?
虎扑大战吴亦凡带火“skr”
网络热词频出背后,有人欢喜有人忧
去年,被吴亦凡在《中国有嘻哈》带火的“freestyle”一词,相信大家不会陌生,如今《中国新说唱》上线,这位人气王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带火了另一个词:“Skr”。在节目里,作为导师的吴亦凡对选手要求比较严苛,稍有不满就爆红灯,因此吴亦凡的粉丝在弹幕中刷起了“专业凡”等评论。但有的网友却认为吴亦凡说唱并不专业,并在虎扑网站疯狂吐槽,这惹恼了吴亦凡的粉丝。于是,一场以66万虎扑粉丝力挑吴亦凡3300多万粉丝的网络“赤壁之战”拉开帷幕。借着吴亦凡和虎扑的超级影响力,在《中国新说唱》中不断地被说起的“Skr”一词也因此C位出道,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热词。
“Skr”到底是什么意思?记者查阅资料得知:skr是指汽车轮胎打转的声音,后来被很多说唱歌手运用到嘻哈、说唱和流行文化中,如今,这个词引申为表达兴奋、激动或幽默情绪俚语,有“很厉害,赞哦”这一类的意思。
这些在网络上被大量使用的网络语言,现实中市民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Skr?就是吴亦凡用的那个词嘛,我听说过”,在杭州工作的90后黑龙江小伙王禹说:“我平常会和朋友们打打‘绝地求生’这款游戏,所以像‘大吉大利,今晚吃鸡’这些网络用语就变成了我的口头禅。从小到大,我记得比较清楚的热词是‘no做no die’、‘扎心了老铁’……在王禹看来热词频现是正常的,也很支持,因为这是大众流行和支持语言。”
“陈独秀同学你坐下,你挡住了后面的李大钊同学。”另外一位在杭工作的90后小伙赵舒雨说到热词,想到的是“陈独秀”、“土味情话”、“凉凉”等网络用语。在赵舒雨看来,每隔一段时间都有新词出现,网络热词都是词语届的新鲜血液。
采访中记者发现,年轻人对热词的好感度和运用度都颇高,但老年人基本上对网络热词不太了解。
“我们年轻的时候,所有人都会说‘qiong cai’,这个词也没有具体意思。” 说起热词,1948年的杭州市民张金富表示:“年纪大了,以前流行的话有的,但现在想不起来了。现在年轻人的很多新词,我不接触,也不会讲。”
流行语?热词?说到热词,80岁的陈大爷立马摇头说自己不懂,关于新语言的接触只是在电视上学过一些杭州话,对于流行语不了解。但陈大爷表示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满嘴网络词汇、会让人觉得很别扭。
中老年人各执一词,那么网络语言的应用是否会给小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上带来影响呢?
留下某小学语文老师郑老师认为:“热词频出的现象有利也有弊,有些网络词汇简洁明了,在某些场合能缓解气氛,这是当代社会快餐文化的一种产物,正因如此,热词的更新换代也快。在小学里语文的学习应该规范使用我国的汉语言,热词的出现往往会影响孩子,中国博大精深的词汇反倒被忽略了。比如形容某人很厉害,可以用举世无双、出类拔萃,但是有的学生就会写‘赞’、‘666’,所以热词的出现并不适合小学生。”
“高龄热词”引发上千网友回忆青春
这张历年爆红的网络热词榜,你还记得多少?
是GG还是MM、“我晕”、“我倒”、“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不仅近几年的一些热词已经开始融入人们的社交生活,一些“高龄互联网流行词”最近也开始频繁出现在网络上。
不久前一位网络大V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叫做“复兴超高龄互联网流行词”的话题,很快吸引了上万名网友参与,网友们纷纷贡献不同时代的网络热词。
@momo酱也是徐老师:我来踩你啦,记得回踩哦~~
@夏目家的小诗哥:我是来打酱油的.顶楼上
@郁抖抖:你一定从未见过如此标准的十五字
@小喵头其乐无穷: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小白兔纸仙仙女:这么巧你也在网上冲浪啊
@俞玖年:评论里的亲们都很油菜花,偶先闪了。
大数据显示:网络热词的平均寿命不足半年
网络文化逐渐得到权威声音的认可
每个年代有自己的语言特点,网络语言也是如此。这些高龄网络流行词之所以能够勾起网友们的集体回忆,与当时的社会热点密不可分。直到今天,通过一些网络用语我们还能窥见当年的热门网络事件。
比如,曾经十分流行的那句“神马都是浮云”,诞生自网络热点“小月月”事件。此外,“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则起源于G联赛中刘印佳的不要迷恋哥的传说等等,虽然十多年前,这些词在互联网上风靡一时,但现在却黯然退出了网络“江湖”。如今,近几年的网络热词也一直在慢慢隐退,就连最近的热词“skr”一词也有消退之意。
记者搜索百度指数发现:“skr”一词在7月23日到7月30日之间,百度搜索量为49万,而到了8月6日,其搜索量14万,两周之内热度下降约七成。无独有偶,2017年2月出现的网络用语“皮皮虾,我们走”,刚出现时百度搜索量为11万,当年3月明显消退至4万。而“打call”、 “皮,一下很开心”这些词都经历了“来势汹汹、去也匆匆”的过程。据绵阳晚报报道,曾经有调查选取20个近年来热度最高的网络热词,对比、分析其百度指数,数据显示:这些热词从爆发流行到明显消退,平均只用了近50天,而它们的平均“寿命”,也不足半年。
事实上,社会舆论对于网络语言的高雅与低俗以及能否登上大雅之堂一直颇有争议。有的人认为网络语言是对传统语言文化的一种污染。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新的文化创造,理应得到肯定与鼓励。不管哪种观点更得人心,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外界对于网络语言的态度之争已不比往昔。愈发“司空见惯”的网络语言,也逐渐赢得从主流文化到权威声音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