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花部时代
图/百年秦腔《三滴血》
自十八世纪后期始,剧坛发生明显的变化,即出现了“花雅之争”。雅部以昆曲独当一面,花部指众多声腔剧种。“花雅之争”,以雅部昆曲失败而告终。杭州和嘉兴地区最为邻近苏州等地,历来史苏州昆曲的演出范围,这一区域昆班的盛衰和江苏的盛衰有共同的命运。昆曲日渐衰微,虽仍受士大夫、文人及地方绅士的推崇,但观众日少,班社日减。清同治年间,苏昆只剩全福文班和鸿福的武班等少数几个班社,流行于杭嘉湖与苏、沪一带。至光绪年间,全福文班和鸿福合并为文武全福班。 ♦五♦ 民国时代
图/朱传茗、顾传玠演出《狮吼记》
民国时期的昆曲,如雪上加霜,更见其败相。唯一由清光绪年间保存下来流行于杭嘉湖一带,由全福和鸿福二班合并的文武全福班也解体了,余下的只有昆曲传习所毕业的一批“传”字辈学员,组成仙霓社在杭嘉湖及苏沪一带演出,勉强维持。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仙霓社也被迫星散。
图/民国时期新乐府演出海报
至20世纪40年代初,才由朱国梁、周传瑛、王传淞等组成“国风苏昆剧团”,兼唱昆曲与苏滩,继续演出于杭嘉湖及苏南一带,并在剧目方面进行了改革。这一时期的杭州昆曲,与全国昆曲一样,可谓濒临消亡的衰歇期。 ♦六♦ 社会主义新中国建国后
图/昆曲《十五贯》
昆剧之复活更是离不开杭州。昆曲最后一脉国风苏昆剧团之前身是朱国梁带班的国风苏剧团,长期演出于浙北、苏南,过着极其艰难的流浪生活。1952年秋,「国风」应邀赴杭州人民游艺场演出昆剧《杜丽娘》,颇受观众与省市领导青睐,国风遂获准于杭州注册,归杭州市领导。1956年4月,经批准改为国营剧团,定名「浙江昆苏剧团」,周传瑛任团长。同月,受中宣部部长陆定一邀请,《十五贯》进京演出,广受好评,引发轰动。
图/周传瑛、徐冠春、俞振飞、朱国樑、王传淞
讨论《十五贯》人物塑造 至2001年5月18日,昆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剧团、剧院、各个大学乃至民间社团内昆腔遍地可闻。在杭州这一“传奇”重镇,昆曲有望再一次由星星之火渐至燎原了。 ▼延伸阅读▼ 不负两城期待,在德寿宫回望“风雅·宋” 世界名城杭州,原来还有这么多的越剧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