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巷口,一个人人熟知的地名,老杭城最具民生的闹市,它的无数细节,与这座城市的成长休戚相关。它几乎承载了几代人的悲欢离合、衰荣起落。 2017年3月21日晚间,杭州官巷口大火。这场火灾,却燃起了众多杭州人的集体记忆。曹晓波,他作为杭州地方民俗的老行家,对于老官巷口的情况,他是颇为了解的。他写的这篇《官巷口拾遗》或许能帮你回忆起关于老官巷口的点滴旧事。 银行金库 1988年,龙年。8月8日,强台风突降杭城,暴雨如注。延安路,才启用3年的中行浙江省分行大楼,因停电,地下金库没能自动开启水泵,造成积水,人民币和美钞被浸。 雨过天晴,一个莽太阳日子,被浸币钞,在严密押送下,运到不远处原浙江医科大学22层教学楼顶暴晒。有人说,官巷口的原中行浙江省分行地下金库,居然在台风中滴水未进,陶先生等决定前往考察。 这就是如今解放路187号的中国农业银行杭州官巷口支行所在,从此楼东侧 “浙江银监局”的高大门面中,仍可看出一个老牌银行曾经的影子。 1988年,这大楼并非如此,而是一座1935年造的老楼,金库由德国人设计,时称浙江建业银行,为迎紫路114号。 老楼占地600余平米,高四层(顶层为夹层),进口钢骨水泥,大楼立面的下方为高达3米的花岗石,块块20公分宽40公分长,线条流畅。该楼每层皆铜饰大窗,落地玻璃,蜡打木地板。因处在缸儿巷与谢麻子巷(现并入中河路)之间,四周一片空地,有矮墙加铁栅栏与人行道隔离,气魄突兀,称得官巷口标志性建筑。 金库的一部老式提篮式电梯,位于老楼地下层的中央,下乘6米深处,是一扇紧闭的厚重铁门,由存汇处长、保卫处长、行政处长同持三把钥匙开启。金库长形,60多平方米,排列着成行的铁柜。当年,部分为对外寄存,柜内的大小保险箱可放置金银财宝、字画契约。“88”台风时,该金库也停过电,水泵也没启动,但金库无进水。据分析,是电梯四周的排水系统合理。 现居夹城巷的顾东华老人,1937年随父母从山东逃出日寇铁蹄来到杭州,10岁的他跟父亲来过这座外表极像旧式钱庄的大墙门银行。大门外是一对2米多高的石狮,走入墙门,是大天井,花岗石铺地,过道两边似有青苔。或许,是主楼坐南朝北的缘故,那个夏日,顾东华顿觉暑气全消。从台阶进入厅堂,高轩明亮,顾父曾是枣庄煤矿工程师,他将一小袋银元存入高高的柜台,顾看不到柜面,只听银元声叮当作响。 日伪时期,此银行改名“华兴”。顾东华说,父亲存入的银元,似乎没有因银行的变更受到影响。抗战胜利,该大楼成为中央信托局杭州分局(隶属国民政府中央银行)。 顾东华第二次进入这门,是1952年初,他随母亲去投售一只三钱七分的金戒指。他说,高高的柜台似乎变低了,外有一块水牌,记得那日的金价:每克买入9块多;卖出11块。此时的大楼,应称“中国人民银行浙江分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