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巷人事 崔家巷的杨复,是民国初期杭城最牛的藏书人。杨家世代好书,清光绪三十年杨复任浙江藏书楼(“浙图”前身)监理,更是阅书万卷,大长见识。杨复老时隐退崔家巷,嗜书如命,但从不跑书店,而是杭城各书店每日一早将到货的新版、旧籍无一遗漏地送到其家。杨复每日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端坐书房“丰华室”,一一翻阅送来的古籍,决定取舍。忙到午时,才食早餐。 当时杭城书商书贩不多,各家却无一不到。为啥?因为杨复见了好书,你说多少价,他绝无二话。书商竞相口传,一有善本,迅疾送来。杨复有时银钱紧缺,大家晓得他会筹借偿还,次日照送。以至丁丙的“八千卷楼”藏书,后有不少流出,也进了杨家。 杨复藏书最终达到48000多册,以希见孤本为主。但家产毕竟有限,杨复出手宽绰,最终债务缠身,米缸空了,又得售书还债。1930年,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南游杭州,得知消息,立即派图书馆主任洪有丰前来,终以34000块银元成交。清华为其专设一室,匾额“杨见心先生珍藏纪念室”(杨复,字见心)。可惜,现在无人能说得清杨复旧居门牌。 五十年前,崔家巷东,中山中路北拐角,有一单间门面画像店,似乎画遗像为主。文化被“沙漠”的“革命”年代,橱窗中偶尔出现的黑炭画中的灵气,也让路人有艺术的惊喜。“文革”后,这店挂出的赵丹、王丹凤等电影明星画像,还真让人看到了“春天”的临近。小楼昨夜春雨,门面清新,上书“点钞机专卖店”,有“艺术过后是金钱”的幽默。 (点钞机店的前身是画像店) 三十多年前,崔家巷中部南转到解放路,有个似路如巷的口子。口子的东侧是红波无线电商店。 (崔家巷南口) “红波”有一位“店花”,20出头,长相好,身段好,待人好。不少小青年顾盼驻足,并不是购买诸如电容器、喇叭等零件,只是为流恋她的笑靥与细语,长驻不散。据说,此女外向活泼,内质单纯,后来调入“文联”系统某某商店,因交友不慎,被人残害,一度让全杭州的男人痛惜不已。 “红波”的前身是“百乐”,杭城首爿无线电商店,昭和(日伪)时开设。初时,店在如今湖滨7路车站,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改名“红波”。因当时对特种行业的敏感,“改造”后的第一任经理是部队复员的通讯连长。“红波”两度搬迁,最终落脚崔家巷中部的风水宝地。此时,灯泡似的电子管已逐渐被晶体管替代。 老波家也曾有“红波”店买的收音机,直到灯管老化失声。某日,在一位老者家中,也看到客厅的角落有这么一台:织锦缎的面,“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手书标牌。老者是退休商业干部,他说:这是“红波”店买的“五灯管”,当年算高级的,因为“六灯管”能收短波,听得台湾电台,受控。如今,崔家巷的拐弯处仍有两爿电子原件商行,不知与“红波”有否因缘。 (五年前崔家巷的两爿电子元件商行,不知与“红波”有否因缘) 原本的“红波”店,如今是一家“特产总汇”。隔巷的西侧,以前是一家西湖体育用品商店,四十年前,东北人托老波买“回力牌”球鞋,百觅不得。某日在此喜购,可谓杭城独家。记得该店还曾出售西洋乐器,不过,卖民乐器与琴弦,应该是在马路对面。现在的店家好像大话说惯,“三百年盛誉”字样赫然,我也没有细看店铺内卖的是什么,有三十年的历史算是不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