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老店 能与奎元馆并驾齐驰于老杭州脑际的,首推杭州食品商店。这店原本二层,四间门面,楼上楼下,一色玻璃橱窗。那时的一层楼面远比如今高敞,从东头一个拐弯走到西面,走马观花也是享受:上到特大的金华火腿样品,下到瓶罐中的彩色糖丸,林林总总,汇集了全省食品之最。
(曾经杭州最大规模的食品商店) 杭州食品商店的大,在官巷口可称得店“王”。此楼建于1931年,原名“永安商厦”,几经变迁,曾有一个“华欧糖厂”的名字最为老杭州津津乐道。从“厂”变身“华欧糖果店”,再经“社会主义改造”,破茧出了杭城三十余年不变的“食品商店”。哪怕在使用糖票、糕点票、副食品票年代,那些将票证集腋成裘的人家,总会在此带去年关与喜庆的欢喜。如今,这里已改建成了四楼,“肯德基”与“人和之星酒店”上下各半。 老商家一说官巷口,总说解放路自光复路口往东,市气不足,生意难做,更甚的还扯到风水。其实,这是杭人逛街的习惯:无论从中山路南来还是北往,往往顺解放路(时称“迎紫路”)西拐,去“旗衙”新市场,东段自然冷落了。 不过,位于光复路东侧的老“景阳观”,是个例外,都说它占尽了“天时地利”,整日顾客盈门。这大半也是杭人好以酱菜佐食使然:穷人清贫,选择酱菜便宜、易存;富人吃多油腻,又喜酱菜清口。老“景阳观”,在如今“新开元”地块,上世纪老杭州人的一大情结。 老“景阳观”南北向,老式二楼,脊梁瓦房。楼上低矮,堆放杂物;楼下宽敞,柜台纵深。柜台内的橱窗有各式酱糟酒醋瓶罐;柜台外坐地各种瓷缸盛满酱菜。若问起老杭州的记忆,张口会来:双插瓜、八宝菜、糖醋大蒜、辣酱豆豉、玫瑰大头菜。殷实人家,会说:醉蟹、鱼干、五香鸭胗、虾子鳓鱼、桂花梅酱。记得那螺蛳菜黝黑油亮,入口清脆;糖嫩姜金黄滋润,咸甜可口。从北京偏咸的“六必居”特色,到扬州偏甜的“三和”口味,大多是景阳观先店后坊的制作。 三十年前,老“景阳观”被拆,供销大厦拔地而起。迎面两部电动扶梯,时称杭城之最。供销大厦的出现,也让龙翔桥“二轻大厦”黯然失色。要晓得,改革初起,“大集体”企业极少受计划经济约束,所产商品,如洗衣机、电冰箱等,一上柜倍受市民“追抢”。二十年前,供销大厦一度改为“白天鹅宾馆”。当年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说起此宾馆的夜生活,如同现在人说“张生记”老鸭煲,津津乐道。 中山路与解放路东南角的“思美”,要由女人来说,似乎更“美”。都说坐南朝北的店面南开,向阴,少人问津。但“思美”、杭州食品商店与新华书店,在官巷口都最负盛名。与后两个当年的“垄断”相比,可“零拷”(秤量零售)护肤品的“思美”是个奇迹。如今这店已是男人世界,称“劲霸男装”。 思美在解放路上的老照片 大概摄于1995年 “思美”拐向中山路,有一爿称得杭城之最的杂货店。这不仅说店的地段,也说它的品种齐全:从蚌壳油、行被针、竹丝攇(xian)帚,到蒸笼、吊桶、毛竹梯子,应有尽有。杂货店对面,是家颇有名声的“宁波汤团店”,老波一好友的姆妈在此执勺,同样买票,人家一碗八颗猪油麻心汤团,我有十二颗。 那是老波回杭探亲时,在黑龙江十年,家中最大的变化是书。“文革”初,怕被抄,父亲将书卖了、烧了。“浩劫”之后,书又逐渐增多,以致1979年老波回杭,第一是请人打书柜。那几百本书,都是老父以微薄退休金,起早到官巷口新华书店排队购得。以致书店的营业员都认识他老人家了,某日上柜诸如《我所认识的蒋介石》,都会通知他早早的去。 到了老波买书,新华书店一统天下已经过去,记得第一次买整套《梁实秋文集》,是在环城西路老中级法院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