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尽管天气越来越冷,遍布杭州街头的122个城市微笑亭仍照常迎客。红帽子、红马甲,随身背一只装满应急物品的“万能小包”——微笑亭创办11年来,这是数百万杭州志愿者的统一形象,也是一座城市的温暖象征。他们每天在亭中微笑守候,向人们传递着杭州的温度。 最早制订出这套统一形象与志愿服务规范的人,名叫顾竞能,他是微笑亭服务队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杭州市志愿者最高荣誉“功勋志愿者”的获得者。11月16日,这位志愿者口中的“顾老师”因病去世。从2004年退休开始,顾竞能在16年的志愿服务中,服务时长超过2.6万小时,在杭州所有志愿者中排名前十。如果除去双休日,平均每个工作日要服务6个多小时,与上班无异。 顾竞能曾说,志愿者是他最爱的身份,“我希望志愿服务没有止境”。在生命的终点,他选择捐献遗体。这位“40后”老党员说:“做个‘无言良师’,最后一次为人民服务。” “以行感人,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 他是微笑亭的“顾老师” 瘦高身材,眼神明亮,称呼别人总爱用“您”,这是顾竞能多年从事志愿服务的习惯。 顾竞能参与培训志愿者2700多名。可以说只要是微笑亭的志愿者,大多是他的学生。因此,队友们也习惯性地称他为“顾老师”。 队友们对顾老师的印象出奇地一致:礼仪满分、装备齐全——红帽子、红马甲不用说了,随身还背着一个小包,里面创可贴、纸巾、速效救心丸、医用棉签等一应俱全。 “每个志愿者看到他来,都会下意识地整理一下自己的‘工作装’:扣子有没有扣好,帽子有没有戴正……”志愿者杨洁说,微笑亭每一位志愿者为游客指路时,必然是用手掌而不是手指,这也是顾老师的要求。 “这些服务规范大多是那时候老顾定下的。”当年一起创立微笑亭服务队的志愿者王强告诉记者,2009年,杭州设立微笑亭,希望为外来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打造杭州志愿服务的窗口,体现杭州温度。 在微笑亭创办前,顾老师已经当了5年志愿者。因为认真负责,他成了微笑亭服务队的首任队长。 顾老师对这个身份很重视,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方案和体系。他说:“志愿者都是来做服务、无私奉献的,管理志愿者没有什么‘尚方宝剑’,只要做到12个字:以行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顾老师总是用言传身教感染身边的队友。在微笑亭巡点时,他时刻保持服装满分、礼仪满分的状态;而在志愿团队管理中,他特别讲究“张弛有度”:对队伍建设中的小毛病、小问题,他都会立即指出、耐心点拨。天气热时,顾老师总会留下一瓶风油精,提醒大家别中暑;时不时,来巡岗的他手里就会多一个手提袋,里面有时候是巧克力、饼干,有时候是热腾腾的鲜肉月饼,然后笑眯眯地每人分一点。 在微笑亭服务的十多年里,顾老师像一个大家长,给微笑亭的发展搭好了框架,更注入了温暖的灵魂。 “多为别人着想, 善待他人,乐于助人” 他用坚持奉献诠释热爱 顾老师的志愿服务生涯始于2004年。当年,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杭州旅游志愿服务队的招募消息。已经退休的顾老师看到后,立马报名。 顾老师的小女儿顾竑告诉记者:“爸爸退休前在杭州塑料工业有限公司上班,常要出差。他跟我们讲过,以前到各地出差,都是外地市民为我服务,现在退休了,该是我为他们服务的时候了。” 从做旅游志愿者开始,到成为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志愿者、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疏导志愿者、场馆讲解志愿者……16年来,顾老师和他的红马甲,出现在杭州每个需要他的角落。 王强回忆,当时他们一起做旅游志愿者时,顾老师口袋里不忘备着纸笔,以便一笔一画给游客画出旅游路线图。 现任微笑亭服务队的队长张凤书,也是顾老师做历史建筑保护志愿者时的组长。他说,顾老师年纪最大,但领任务时从不挑拣,一些偏远点的历史建筑需要巡查,都是他揽过去做。交上来的记录本,总是写得满满当当、字迹端正,检查出问题,还会附上处理建议。 在家人眼里,顾老师一心投入志愿者工作,并不意外。“我爸是个很暖心、很细致的人。以前工作再忙,每天早上都会帮我们倒一杯白开水放在桌子上。”顾竑说,爸爸对别人“不懂得拒绝”:“别人有事需要他帮忙,即使他自己有事,也要放一放,先帮别人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