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我很叛逆 昨天在店里我见到了老板张之光,36岁,说话做事很干练: 我三岁跟爸妈来杭州的,我们是四川巴中人。 刚来杭州时,母亲蒋仕珍(今年58岁)跟人家做保姆,父亲张险峰(今年60岁)做厨师。 1996年吧,我上小学时,父母就在玉古路的新桥门斜对面开了第一家川菜馆,当时只有三四个服务员。 我小时候记得,当时光顾的人很多,主要是浙大师生,其中一个姓单的博士生导师,经常来,他最喜欢吃麻辣鱼。后来我们搬到了现在黄龙体育中心那块儿,他和很多老顾客还是常常去。一直到五六年后,那边造黄龙体育中心,我们把店搬到了青芝坞。 我小时候,爸妈因为餐厅太忙,常常照顾不到我。家里只有奶奶陪着我,妈妈每两天才回家一趟。 缺少父母管教,我小时候是个熊孩子,常常因为犯错,被老师叫家长。 记得有一次,妈妈又被老师叫到学校,听老师说我不好好学,妈妈生气了,没忍住,当着老师的面打了我一耳光。 那时候年纪小,不懂得父母在店里的辛苦。我一直很叛逆,一直到上职高。 职高报专业,爸妈希望我学餐饮,我说我要学服装设计。拗不过我,妈妈只好说,“那随你。” 毕业后那几年,我自己去做了房产经纪人,俗称中介。收入蛮不错,月薪过万。 青芝坞过去 是条“垃圾街” 在青芝坞,我们至少又搬了三次,直到现在这个地方才稳定下来。 当年的青芝坞,破烂不堪,人丁稀少,从黄龙体育中心一直到这里,都是成片稻田。 我们在青芝坞的第一家店,远没有现在这个店装修这么气派。 进了店,两面白墙,几张桌椅,和你见到的路边小排档一样。 但是我的父母坚守自己的经营策略:分量足,价格实惠,从来不用地沟油。 以前的青芝坞,是杭州蛮有名的“垃圾街”,一条弯弯曲曲和蚯蚓一样的水泥路,坑坑洼洼的,两边都是老楼房,坡度很大,骑自行车蛮累人。 自从我们开店以后,很多老顾客都跑来了,人气很快旺了起来。 最火那几年,父母还开了几家分店,后来因为实在没精力,又关了。 很多商家看到了这里的人气,也跑来开店。越来越多杭州人,重新认识了青芝坞这个地方。 现在这个地方,是2010年搬来的。那一年开始,青芝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10年3月,西湖区灵隐街道启动了青芝坞整体整治工程,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慢生活休闲街区。 现在的青芝坞,你看,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原来的水泥路没了,铺成了柏油路,路面平整,路边新房子越来越多。路拓宽到12米,两侧人行道全用青石板铺的…… 8年前妈妈中风我被迫接手 2012年,张之光从父母手里正式接过这家店——作为“老地方”第一代经营者,他的父母在那一年被迫“退休”了。 妈妈50岁那年中风了。 那年春天这个时候,一天早上,父亲叫母亲起床,天不亮要一道去采购新鲜食材。发现她倒在地上,脸上浮肿,怎么叫也叫不应。 送到医院,医生说,要马上动手术,还下了病危通知书。 母亲在医院住了将近两年,出院一直到现在,身子瘫痪,口齿不清,不过脑子还灵清。 有很多老顾客一来店里,就念叨她,关心她。还有人和她微信视频,母亲看到熟面孔,就会快乐地呵呵笑。 为了照顾母亲,父亲常年呆在家里。他身体也不好,低血糖,不及时吃饭会全身发抖。 这家店,只好由我接手了。 一个人负责一家店,才知道父母亲当年多不容易,我开始心疼他们了。 记得有一次在饭桌上,父亲突然说了一句话,我们从小对你关心不够。我听了差点流泪。 这家店是三层小楼,当时外墙是很普通的,没有任何装饰。 2017年,我重新进行了装修,做成仿古点缀,与街面上的风格相和谐。 我接手后,老顾客同样上门,我做了经营策略调整,既做川菜,同时加了杭帮菜,三百多个菜品,生意比以前还好了。 “老地方”每年春节都不打烊,只有今年是个例外。大年初一,因为疫情,暂停歇业了。 其实从去年10月份开始,就有老顾客开始订年夜饭。除了年夜饭,很多人还订了初二到初六的亲属招待宴席。春节前每天我们都能接到30多个大订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