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人造“高仿”S蛋白 帮“脸盲”免疫系统识别病毒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疫苗到底有怎样的作用? 人体的免疫系统像个在卡口蹲点的警察,手上拿着写满各种病毒“通缉犯”信息的本子,那些“脸熟”的病毒“惯犯”,一到卡口,必遭查杀。但新冠病毒是个带着“皇冠”的新面孔,免疫系统这个警察就认不出了。新冠肺炎疫苗,能帮助“脸盲”的免疫系统识别病毒,并产生抗体,指导“警察”对病毒实施精准打击。 浙江省医学生物工程疫苗研发重点实验室在疫苗研发上取得重要进展,整个团队在S蛋白身上花的心血最多。 S蛋白,全称为spike glycoprotein (刺突糖蛋白),电镜照片中新冠病毒上的一颗颗“珠” ,就是S蛋白。 由于世界上很多科学家已经对SARS、MERS等病毒做过研究,像新冠病毒跟SRAS属于一个家族的病毒,S蛋白是主要抗原区是有理论依据的。 新型冠状病毒的序列公开后,“我们在S蛋白的基因序列中,选取与抗原非常相关的S1核心区的序列进行重组,放到一些表达系统中去表达。” 庄昉成所说的“表达”,可以理解为将这个重组蛋白的种子,放到合适的“土壤”中种出人造的“高仿”S蛋白。而这个重组蛋白抗原,将在进入人体后,激起人体的反应,产生抗体。 这样一来,待新冠病毒再潜入人体时,贴上“识别码”的免疫系统,能够立即消灭病毒,阻挡对人体的进一步伤害。 不过,庄昉成也表示,以重组蛋白疫苗研发为例,尽管目前已经在试验小鼠的身上产生抗体,但也只是研发向前走出的第一步,“我们只是在有科学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基于对几种冠状病毒的认识,进行了验证。”由于研发尚处于进行时,试验结果还是未知数。 3 “两条腿走路” 力争不同技术路线研发的疫苗都能成功 目前,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都可以帮助免疫系统识别病毒,这些疫苗总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利用天然的病毒颗粒制作的常规类疫苗,灭活疫苗就是其中一种。 另一类是重组类疫苗,通过基因重组出自然界没有的病毒抗原,在人体内形成抗体,比如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都可以归类为重组类疫苗。 不同技术路线研发的疫苗各有优缺点,比如灭活疫苗的研发速度比较快,但新冠病毒作为烈性病毒,决定这种疫苗的生产要求比较高,需要在P3标准条件下才能生产。 重组蛋白疫苗的安全性高,P2实验室就能满足研发要求,但这种疫苗在理论上也有缺点,就是免疫性可能会比灭活疫苗低,需要有好的佐剂,来增强免疫性。 而最近很火的mRNA疫苗,国内则尚未被批准用于人体,主要原因还是在安全性上——重构的mRNA质粒,在进入人体后,会不会与人体的细胞整合,产生一些不安全的因素,都尚不可知。 重组蛋白和腺病毒载体是目前疫苗研发中比较先进的技术手段,安全性高,生产能力能够保证,而浙江省医学生物工程疫苗研发重点实验室拥有P2实验室,又有疫苗研究的技术经验,在这个条件下,庄昉成所在的科研团队选择“两条腿走路”,力争在两条技术路线上都能形成成果。 两种疫苗都是以新冠病毒S1核心区蛋白为靶抗原为研究对象展开的重组类疫苗研发,但抗原进入人体的方式不同。 重组蛋白细胞疫苗,以大肠杆菌为“土壤”表达,在体外生成抗原,再注射到人体。 而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的抗原则是在体内形成的。腺病毒是人体常见的病毒,人人都有,与人的亲和度很高,研发人员将腺病毒用作“运输工具”,在腺病毒中装上新冠病毒S1核心区的“种子”,随着腺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形成完整的重组蛋白,从而促成抗体的生成。 高孟说,从理论上来讲,两种技术路线相比,免疫性应是重组腺病毒载体强于重组蛋白细胞疫苗的,但重组蛋白细胞疫苗,以优质的佐剂来增强,也可以提高免疫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