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研发为何这么难?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一直存在临床治疗难点 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已经有17年无新药上市。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病区大主任陈斌华感叹,由于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多年来一直存在临床治疗难点,“现有临床治疗常见的有两大类药物,一是胆碱酯酶抑制剂,如盐酸多奈哌齐,另一类为NMDA受体拮抗剂,如盐酸美金刚,在国内的上市时间分别是1999年和2002年。这两种药物只是作用于发病机制中的某些环节,如神经递质改变、炎症损失,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针对病因的治疗,而是干预了可能病理机制的某个环节的治疗,所以仍然不能阻断或逆转病情,只能起到缓解的症状。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研发很多很多,但是临床上可用药物17年没有新的进展。” 为何新药研发总是失败?陈斌华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只有找到病因或肯定的发病机制,才能阻断或者逆转疾病进展,而目前的药物还处在延缓进展、一定时间内改善症状的阶段。而从目前来看,其可能病因包括遗传、脑微血管病、脑外伤、脑部某些炎症、长期抑郁情绪、免疫疾病、微量元素缺乏等等,病因是很复杂的,病理机制也同样复杂。” 推荐阅读 火车站人脸识别进站 浙江交通未来更便捷 本周冷空气雨水都安排上了 最低温降至个位数 跑过风景跑过你 2019杭州马拉松鸣枪开跑 未来的大城北究竟会是什么样?规划已出炉 点赞!杭州市部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再提高 抢跑美国新药上市 脑-肠轴多靶向全新机制药物带来新希望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发布的公告中指出,为期36周的3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九期一”可明显改善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安慰剂组相比,主要疗效指标认知功能改善显著,认知功能量表(ADAS-Cog)评分改善2.54分(p <0.0001)。“九期一”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起效快、呈持续稳健改善的特点,且安全性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 该药主要发明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员介绍,临床前作用机制表明,九期一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肠道菌群特定代谢产物的异常增多,减少外周及中枢炎症,降低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从而改善认知功能障碍。靶向脑-肠轴的这一独特作用机制,为深度理解九期一临床疗效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就在半个多月前,美国百健公司(Biogen)也宣布,世界首款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抗β淀粉样斑块药物aducanumab已提交上市申请,有望在2年内量产。 “美国aducanumab是针对清除脑内Abeta的抗体,目前国外很大一部分药物研究都是针对这个靶点来展开的,是病因学治疗的一个药物,如能成功,确实是划时代意义的。九期一可以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减少外周和中枢神经炎症,降低Abeta沉积和Tau的过度磷酸化,属于多靶点,也具有潜在的疾病修饰作用。”无论是单抗还是“九期一”,让我们都看到了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的希望和曙光,我们需要拭目以待,浙大一院神经内科彭国平博士说。 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胡少华也表示,目前临床上常规在用的药,是姑息的对症治疗,而新药上市后,对真正靶点进行干预,能从疾病进程上加以改善,拓宽了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