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路旁的巷子里 民国时期就有房地产开发 如果把丽水路比喻为城北的“大动脉”,福海里、两宜里……那些支小路,就是城北发展的“毛细血管”,在王郁海看来,这些历史悠久的小巷子别有韵味。 “现在杭州大力度建设大城北,很多房地产公司都来这里拍地、盖楼,其实早在民国时期,这里就有房地产开发了。”王郁海说,1928年建设的福海里,就是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 当年,上海富商郑麻皮在获得土地后,仿照上海福海里的石库门,在拱宸桥东边建起了杭州福海里,大致范围是:东临金华路,西接丽水路,南连台州路,北通宁波路。每户两开间,两层为一单元,门户相对,左右两排。 据史料记载,福海里曾对外出售,后来逐渐被用于开设妓院等场所。新中国成立后,福海里重新成为居民住宅,在上世纪90年代的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中,福海里被拆除,建起了新式的楼宇。 在民国时期就有房地产开发,这与拱宸桥当时的经济活跃有一定关系。工厂林立、又是商贸集散地,那个年代的城北,演绎着乱世中畸形的繁荣。 一座座厂房 在丽水路一圈林立 上世纪60年代,从丽水路上驶过的1路电车里,已满是城北各个大厂里的工人们,车窗外,一座座厂房掠过…… 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大力推进工业发展,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杭州市区域计划总图》里,丽水路所在的城北,被划定为工业区,丽水路沿线,杭州钢铁厂、杭州炼油厂、半山电厂相继建立。 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业发达的城北,涌动着一股向上的力量。王郁海是浙江麻纺织厂的工人:“那个时候,做大厂的工人是很光荣的,我坐电车去城里,走路都是昂首挺胸的,在城北大厂里上班的人,找对象也是很吃香的。” 这样的自豪感,持续了几十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丽水路旁的大厂相继搬迁或关停。曾经繁忙热闹的丽水路,也因为上塘高架的建成,南北向主干道的功能被取代,而逐渐沉寂下来。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城北在杭州的存在感很低,和曾经的辉煌没法比。 直到最近几年,杭州“北建”拉开大幕,曾经的工业设备,成了大城北未来发展的独特资源和宝贵财富,一系列规划建设项目落在曾经的老工业基地之上。而过去城北工业发展的见证者——丽水路,也华丽涅槃,成为连接大城北核心区与市中心的“超级通道”。 未来的大城北,将按照“历史与现实交汇、自然与人文交融、产业与城市共兴”的功能定位,打造城市副中心。 以“后浪”之姿,大城北再立潮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