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的炒制颇为讲究,有 “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等十大手法。炒制时根据鲜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而不断变化手法。手工炒茶技术是保护西湖龙井茶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西湖龙井茶炒制技艺已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再好的茶叶,刚从山上采摘下来时也只是完美的树叶,经过两三百摄氏度的高温炙烤,加之炒茶师温柔的‘铁砂掌’炒制加工,方能淬炼出最上品的味道。”吴晓力说。 手工西湖龙井呈碗钉状略带干豆绿的糙米色,不如机制的亮滑好看。用85℃-90℃水温冲泡,虎跑地下泉水最宜。水甜不涩,明净,显豆香或花香,已属佳品。越往高品级喝,花香越清透雅致,或是栀子香,或是兰香。汤色几近琉璃之润明,可冲泡十道以上,方为冠领绿茶的“无味中的至味”风范。难怪那位老人会如此念念不忘。 唐代茶圣陆羽曾说,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聊四五啜,能与醍醐、甘露并论。因此,作为一种精神饮品的茶水,饮茶承载着的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就连茶具在某种意义上也不再是单纯的实用器具,而是从应用进入了审美范畴,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茶界便有了“器为茶之父”一说。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有不少描写茶的笔墨。贾母带众人去栊翠庵喝茶,妙玉亲自捧着“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杯,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其余人用的均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宝玉跟着钗黛去妙玉处喝梯己茶,用的则是绿玉斗茶杯。古时对于品茶器皿的讲究可见一斑。 从东汉的青釉把杯到南朝的青瓷莲瓣纹纹碗,从唐朝的越窑青瓷盏托到五代的越窑青釉花口碗……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展厅,透过温润莹亮的釉色,我们已可以想见,香气氤氲的茶汤晃动在茶盏之中,如何自生“丛书观遍、茶灶疏烟”的滋味来。 吴晓力说,朝代的更迭与饮茶方式的嬗变是密切相关的。唐人煮茶,宋人则惯于点茶,明时则又返璞归真,开始流行散茶冲泡。唐以前,人们的饮茶方式基本属于生煎羹饮,饮茶和烹茶的过程尚不复杂,故碗、杯、罐都可以用作茶具使用。到了唐代,饮茶用器逐渐从酒器和食器中分离出来,其茶具以瓷壶和瓷碗为主,人们从喝茶进入到了品茶。及至明代,由于冲泡散茶普遍盛行,紫砂茶壶冲泡又成为一时风尚…… 历经千年岁月浸润,属于龙井茶的故事还在继续。“茶文化的传承,正如喝茶一般,需要细节与耐心,也少不得匠心与坚守。”吴晓力说,如今,每年有爱茶日活动,寻访制茶工艺非遗传承人的活动,乃至逐渐在年轻人群体中火热起来的茶艺培训等,都无妨视为龙井茶文化在延续之路上的火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