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高表示,目前华为员工总共有17.6万名员工,其中研发人才就占了接近8万名,海外本土化率超72%,跨越100多个国家。“在海外研发中心的员工里面,除了一部分极少的国内人才,我们大部分招聘的员工都是海外本地人,因为他们对本地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这样一来,华为的全球价值链能将本地化的能力带到全国各地,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也能为当地培养和保留人才,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此外,姜志高表示,华为未来会一直坚持互惠互利的理念构建全球产业链,在海外本地做负责任的企业,确保本地经营团队,承担起该有的经营责任。
郑春雷:企业要认清东西方人才的差异
资深外交官
作为一名资深的外交官,郑春雷长期在中国驻德国、瑞士大使馆从事商务工作,对跨文化交际、东西方人才认知差异有系统的研究和经验。
郑春雷在论坛现场表示,倘若忽视东西方思维与人才管理的差异性,损失的不只是金钱,更多的是时间和精力的投资。比如激励机制,西方企业有一套完整的员工激励和升迁机制,而中国企业过去则会注重所谓的“关系”、其次是绩效人才,中国企业注重的是一个员工的人品,因为人品是一个员工自身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西方企业最注重的。此外,中国有许多中小型企业比如跨境电商、互联网企业,它们在“走出去”的时候都需要一系列手续,比如报关、注册等问题,都需要与当地的政策法规相符合,也需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所以这些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一定要找到与自己企业意识形态相一致的人。国内有大量的留学生,所以给中小企业主一个建议:最好聘用与自己意识形态相近的、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中国留学生。
对于国际化人才这一说法,郑春雷认为,“走出去”行万里路是必要的前提,“没有出去看过世界,何来的世界观?”
张志千:国际化人才不是拥有海外背景这么简单
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创始人
“以前对于国际化人才的理解就是,只要能讲外语和拥有海外背景就可以了,但是这种理解随着企业,尤其是一些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已经有所变化了”,张志千在会上表示,国际化人才需要更多地关注文化、沟通和价值观的认同度上,“我认为那些具有全球视野和胸怀的人才,具有跟国际对接、交流、沟通能力的人才,具有在国外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人才,以及能够在国际市场把事情搞定、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才,他们都属于国际化人才的特征。国际化人才的概念没有固定的标准,如何培养自己的国际化本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也要根据自己的业务和战略需求去选择。”
面对如今国际化人才的稀缺和“互联网+”的状况,张志千表示,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专注于打造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人才生态链,确保人才与就业市场的紧密对接,解决毕业生与职场脱节的问题,打通职业教育和普通企业资源的整合,确保就业服务的有效安排。
戚燕:浙江省外服关注国际化人才服务
浙江外服副总经理
互联网的发展其实与人力资源服务的发展是一样的,要想持久发展,必须要与产业融合才可以。分享一下关于对“连接一切”的理解,说到“连接一切”,就会联想到最近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在我的脑海里会出现一幅图;一座连接的桥,从我们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就是连接一切可以连接的事物,连接着信息和能量。”举个例子,今天下午举行的论坛,就是运用了连接的思维,连接了政府部门、连接了那么多的品牌企业,还有连接在座各位企业朋友,今天这场论坛正是因为用了“连接”的思维,所以这是一场的大家的论坛,“此时此刻,除了现场的朋友们,还有很多在线的朋友们,也在与我们共同连接,共同分享这场论坛,这是一场有温度,有价值的论坛。”戚燕在现场表示。
在国际化人才服务方面,浙江省外服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手段,输送、紧紧跟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为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服务。同时省外服也在考虑,很多企业走出去,也有很多企业走进来,外服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国外的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的外包服务。
随着杭州进入后G20时代,省外服也将借着东风,拥抱互联网+、拥抱国际化,这也是一个必然的时代发展趋势,浙江省外服将紧紧跟随浙江的发展、杭州的发展,进入一个国际化发展的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