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松对高铁国产化抱有很大期待。“这里的空间非常大。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我相信进入高铁领域的浙江企业会越来越多。远的不说,就说近的。国内的高铁市场也没到饱和的程度,城际铁路上马之后,又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而接下来的高铁维护运营,又能催生多少企业?”
“国产化”背后是研发水平的支撑。和上海同济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的光明铁道,拥有一支平均年龄仅为30岁的技术团队。在国内,企业模具一般委托外加工,光明铁道却有20多人专门制作模具,其开发能力在国内同行中数一数二。一边设计产品,一边制作模具,这样研发速度极快。据统计,这支队伍每个月能研发出3到5种型号的新产品,仅去年就推出了246种型号产品。
轨道产业,转型新“风口”
精密机械是工业之母。在经济景气度低的时候,更需扩大投资、建好基础设施,然后在景气回升时可以从容占据市场,并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晋亿当初投产所秉持的理念。
“浙江其实错失了第一次发展轨道交通的机会,也没有形成块状经济,轨道交通这个产业整体基础还是比较薄弱。” 张林松建议,这个行业门槛越高,就越值得做,“现在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才有发展空间。”
晋亿就走过一条从低端向高端的发展之路。1995年落户嘉善的晋亿,从生产小小的螺钉螺母发展起家,原来的产品按吨计价卖,80%销往海外市场。2006年,晋亿被选中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合作,投入1.2亿元设立年产800万套高铁扣件生产基地,产品按套卖,且80%转为内销。
在和企业交谈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往这个方向转型升级。以前并不把轨道交通当主业的企业,现在逐渐把重心转到这上面,以前是小打小闹做,现在准备做大了。”上述业内人士称,在其他业务板块受挫的时候,杭州就有几家企业主发现轨道交通的业绩一直在稳定增长,利润空间也比较大,“本来企业已经四面危机,现在尚有一丝喘息机会。”
“如果没有在这个领域的长期积累,转型并不容易。”范纪军直言,业内有一句话,要进高铁,先进地铁。意思是产品先在地铁上经受住考验。“这是个门槛很高的行业,没有两三年的技术孵化做储备,很难做出来。”
但毫无疑问,巨大的市场前景下,这已经成为浙企转型升级的一个“风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