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慢读杭州
 
 
与酷暑有关的那些细节
2020-05-15 16:26:28杭州网


1,

某日,走过保俶路南头的那一座娱乐城,我问妻子,还记得吗,老底子这有一个地下电影院。妻子茫然,她说记不得了。我这才想起来,我们认识时,她住在城北,哪怕是夏天寻凉消夜,都不会往城西跑的。不过,在那个时候,在那些夏天,我是至少要来三五次的。

1980年以前,这“备战备荒”的产物,是杭州人度过酷暑的最好去处。那是从保俶山东侧往西走,隧道很深,很远。初次进去很神秘,很惊讶,因为这剧场不比新华电影院小,凉得透气。酷暑时,也有人多备一件衣服进去看电影的。

后来停演,不晓得和浣纱路地下旅馆下雨淹了旅客是否有关。好在跳舞兴起了,这防空洞又人进人出了。夏日高温,一早进去跳到晚上出来的也有。

相比起来,紫阳山的“坑道电影院”就名正言顺。那也是往山体中走,越走越深,越走越凉。影院的入口,好像在城隍牌楼附近,以放映“下架”片出名,一晚上一场两本如《多瑙河之波》,《伍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票价只够正规影院看一本。不足的是售票口没有遮阳的树,一早排起长队的时候,日头虽然不莽,白喇喇的光也热。但排队的人始终呈坚强不屈的样子,因为挡不住这影院在夏日中连消暑带饱眼福的诱人。

2,

那时候,杭州城里也有一两家影院是“冷气开放”的,票价还要多加几分钱,那年头,这几分钱还是要算计着买的。当电影院的那一排边门“哐当”一关,拉上黑棉帘,闷热也就被影片扔到“爪哇国”了。等到电影一结束,边门一打开,才会记得说一声“好透气啊!”

地下影院就不同,哪怕午夜,散场的人都会聒噪几句:“哇,外面嘎热的啊!”是的,那一出来就有十几度的温差,响响亮亮打喷嚏人是极多的。防空洞后来开放成避暑地的时候,只辟出了极小的几个空间,那个影院一样大的地下剧场,就成了遥远的记忆。

是的,炎热的晚上看露天电影是最好的选择,平海街露天电影场的盛名就是在夏天,论历史,要比地下影院更“久以前”。哪怕看到幕布被风刮得旗子一样抖动,要下雨了,因为好人正同坏人在打仗,看得伢儿们还是移动不了腿。

摄氏39度爬上的日子,即使在西湖边,刮来的风都极热。那日子最好是泡在水中,杭州就是这么一个无处不水的城市,让人好生喜欢。当然,这说的不是“插蜡烛”的游泳池。去西南,六和塔江滩游泳池,又凉又爽水又清还能摸到黄蚬,这是再好不过的去处。可惜那时候还买不起自行车,难以成行。

去东南,海潮寺江滩游泳,也不错,水是浑了一点,沙滩平缓得让放了假的学生更撒了欢。还有,劳动路北头,昭华巷笃底的浣纱河大埠头,是离城南的伢儿最近的戏水处。不过,那河埠头多了洗衣的女人,男孩子很羞于在她们的眼皮下换游泳裤。夏日的水啊,那是比爹娘都亲,这一落水,愁得就是时光过得太快,小小少年,盼望的就是每一年的这季酷暑。

3,

最不济的玩水,是井边吊一桶水的冲凉。我曾在越南自由行的日子中,见过卫生间门上写有“凉寮”两字,这应该是“久以前”的先人对付炎热的淋漓之举留下的记忆。那些日子,井边挑水的人也多了,图的是井水的冰瀴。终于有一天,来了小微风,井边有人发布消息了:“今朝好早一点乘凉了”。

“乘凉”这词,几十年不说,如今总怀疑我是否写对。是的,这话有点遥远。没有高楼大厦的日子,朝西人家,下午三点以后,是不敢轻易开门的。尤其爬上38摄氏度以后,西晒太阳泛出刺眼的白光,直逼门外,就像在烧火。

等到日头一落,家家门口就全是人了,先是拎井水泼地。那地面见了水,是“吱吱”地往里吸,你泼多少,它吸多少。地吸够了水,家家门口便淌出了水流。人们接着就冲竹榻,洗门板,淋凳椅,抹凉席,搭开了,放开了。

这时候,树上声嘶力竭了一天的黑壳知了,大多成了哑巴。只有一种比苍蝇略大,杭州人称“袁世凯”的,叫得更欢。那叫声也似“袁世——凯”,“袁世——凯”。

吃口多的人家,在“袁世凯”的叫声中搭起门板当了饭桌。丝瓜番茄汤、冬瓜笋干汤,是不可少的。肉饼蒸鲞、清蒸臭豆腐、酱瓜丁炒毛豆,那是盛夏中最可口的菜肴。“磨酒杯”的当家人,肯定是吱儿一口酒,啧儿一口菜了。一两个人吃的也有,一张骨牌凳,两只小菜,那个慢慢吞吞喝酒的人,在酒的光阴里愈陷愈深,往往喝的还是白酒。这酒喝下去,身子热得快,周遭却早已是凉意袭人。

邻居走来了:“哇,臭豆腐蒸得嘎(这么)‘潽’啊!介个(怎么)蒸的?”也没什么窍门,四宜路对面那家豆腐店的臭豆腐,一蒸就发面包一样,不想‘潽’都不行。夏日嘴巴刁钻,吃什么都说没味道,就这臭豆腐,杀饭。四宜路对面的豆腐店,也就卖得更好了。每天一甏臭豆腐,去晚一点,哪怕你再有钱,都没有指望。

4,

生意好的,还有隔壁做纸蚊香的小店,那伙计站在方凳上,耍杂技一样,拿一副猪肚肠一样的长纸筒,下端大拇脚趾夹了,上端一只手捏漏斗,一只手灌木屑。木屑是掺有杀虫剂的,用篾皮往下捅,嚓,嚓,嚓,就像灌香肠。灌满一支,下手的伙计就将一副“香肠”盘扎成一只饼。私营的年头,一边早有人排队等了,3分钱两盘,卖得极快。

卖得好的还有隔壁的隔壁一家刨花店,顾客也要现等。那刨花买回家泡水,女人那精光溜滑的长发,一个夏天,全指望它洗了。再卖得好的,还要往东走,那是南货店卖火腿的。便宜的火腿骨头、火腿皮,一上柜台就卖光了。我敢说,这些买骨头,买火腿皮的人,都比不上我父亲精明。父亲就守着操刀的人,专买火腿边皮。那是有钱人家买好火腿的时候,要图买相,专要操刀人修饰一下,所剩下来的火腿肉边料。

这样的火腿炖冬瓜,端上晚饭桌的时候,那叫“香飘万里”。不过,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还是一顿晚饭吃过以后。这时候,纸蚊香在上风点燃了,下风受益的乘凉人有好几家。只见满巷子的男男女女,坐的卧的,摇了蒲扇,说得最多的就是陈年往事。譬如,某人说邻家大姑娘,你穿开裆裤的时候我还抱过你唻,和你娘说好的,大起来要给我做(儿)媳妇的。那大姑娘,夜色中摇了蒲扇笑说“呵呵呵”。

说得最多的还是菜场,某人说今天我额角头亮(运气好),二两肉票买了两斤肉骨头,啃干净了,明天骨头还能卖8分钱一斤。再譬如,某人说今天菜场进的毛豆儿蛮壮的,明早哪个起得早,哪个放一块毛相石头(杭州方言,意指空的菜篮),帮我排一个队。

每日必说的也有:“再熬两天,再熬两天,台风就要来了。”这跟催眠术一样,听的人迷迷糊糊,迷迷糊糊。不知不觉,嘡!嘡!嘡!,不知道哪家堂屋间里的座钟就敲响了12下。渐渐的,有人起来进了家门,这时候,屋里的眠床,也因为夜凉如水,终于能躺得下去了。

5,

街上的乘凉人要比巷子中多了“阔气”,尤其平海街的西段,晚上乘凉都惊煞巷子人的。那街的两边墙门多,住家的人也多。傍晚乘凉人出来,呼啦啦,桌椅板凳一放就放到了路中央。好在那时候汽车极少,一段平海街西段也不跑汽车,留的只是自行车的道。那乘凉人也比他处雅气,除了聊天,就是静静地躺在竹榻或者门板上,也有人在路灯下走象棋,轻拍车、马、炮,总让人觉出岁月的安好。

卸下门板当饭桌的人家,这时候就横放门板在自家门口了,也有铺一张凉席的,躺着的往往是这家的男主人。这男人一直睡到纸蚊香燃尽——是要对得起那1.5分钱的。这纸蚊香从晚上8时点燃,能燃到清晨三四点钟。这时候,蚊子“嗡嗡”咬了,露水也快下了,男人进了屋。

他往往是好身体,进屋也就打一个盹,吃碗开水泡饭,又要骑车上班去了。38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日子,不少工厂只做半天,早上6点开工,中午12点就下班了。这样的高温日子,到了上午,领导们往往会笑眯眯地下到车间来慰问,送棒冰、盐汽水的都有。汽水肯定是要拿回家的,晚上吃乘凉饭时,就是儿女的饮料。

高温日子的上班人赶回家时,树上的知了正在叫“热煞——了,热煞——了。”他的娘,或者他的娘子,早早就泡好一大杯茶水了,还放了一撮白菊花。那茶杯是一种能装得两斤水的大号白搪瓷杯,杭州人叫“茶缸”。哪怕再热的夏天,杭州人喝茶都讲究不是太热的热,咕咚咕咚喝了大半“缸”,立马,这半“缸”茶就换成了一身大汗,流了出来。

流过半“缸”汗的男人,哪怕再闷的午后,在地下铺了凉席睡觉,也不会再流汗了。当然,摄氏39度爬上的日子,睡不着的也有。尤其上了年纪的人,这时候会嫌蒲扇没有了力道,那阴凉处的井圈边,往往是他们坐了歇息的去处。都说这老天再熬两日,“断命个热”就快过去了。

6,

果真,物极必反,半空中响起了阵阵霹雷的时候,久盼的阵雨也就来了。

这是不知道家用空调为何物的日子,很久很久,久以前的夏天。后来,改革开放,12英寸黑白电视机慢慢有了。那是凭票购买的稀罕物,拥有的人家,不富即贵。那年头,晚上乘凉的时候,这样的人家还不敢“明目张胆”在邻居面前放出来,他们只有摇着蒲扇,“坚持”在家享受。当然,邻居也心知肚明,最多摇着蒲扇嚼嚼“舌头”。

电风扇是悄悄开始有的,最初是吊扇,呜呜呜呜,声音比如今的空调室外机要响得多。说它是“悄悄开始有”,因为能轻易用蒲扇替代的事情,花100多块钞票去买,人们总觉得是做冤大头。是的,那要用去三分之一的月薪,装了,也会被人家说不值的。

电冰箱虽然来得晚,但普及得快,因为它的最大优势,并不是现在人说的“冰冻”、“保鲜”。不少人家一旦拥有了它,那是暑热中的剩菜剩饭再也不用一只竹篮吊挂在通风处了。摄氏37度以上的日子,早上的开水泡饭,也不用鼻子再三去嗅,有没有变味。还有,每一只冰箱都配有做棒冰的容器,是伢儿们度夏的最大乐趣。

以前,拱宸桥东,一条双泉弄内,有“双泉井”。那是一泓泉水上盖了一块两个井眼的青石板,年轻力壮的人,一手就能将石板掀起,踩在错落的石磡角上,一直能下得到泉水中去。盛夏一到,附近工厂发了西瓜、汽水的福利,总有人“不远万里”提了网兜爬落去,放进井水,傍晚再拿回家去。等到有了冰箱的日子,这井的历史功能也就光荣落幕了。

等到家用空调出现,从窗式、挂式,到了立式,走进千家万户家以后,以前的夏天,似乎真的是“久以前,久以前”的事了。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曹晓波    编辑:钟一鸣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 城市 经济 社会
助力十万年轻人实现“创业梦”!一个专注“
灵桥收费站三车追尾,一车被挤成“夹心饼干
最近杭州的天气预报不太准?这个周末多阵雨
​道路隔离杆、石墩成了“拦路虎”?江干区
月租800的蓝领公寓拎包入住前要上一堂“
年薪最高60万 余杭再发"招贤令" 推出
杭州图书馆"悦读”服务活力重启 本周日起
成都市民卖iwatch买家只收到空盒子
南京南站一男子坠落电梯身亡 警方发布通报
公安破获一起伪造货币案 缴获假钱4.22

杭州影像


晚稻机插

世界旅游联盟博物馆...

幼儿园门口的斑马线...

回龙庙前故事多 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