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生病以来最开心的事” 每个月轮到志愿者工作的那一天,陈晓红通常早上6点多从四桥附近的家出发,转两趟公交车,7点半左右到医院。 “做志愿者真的是我生病以来最开心的事。”陈晓红说,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原先可能感觉自己是别人的拖累,但在医院里,我是别人的一盏灯。” 医院里很多病人从外地赶来,也有从农村来的,很多人对就医流程不太熟悉,有的不会操作自助机,有的不知道去哪个诊室、去哪里做检查……这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需要陈晓红和其他志愿者来帮忙解决。早些年,门诊挂号还需要病历本的时候,陈晓红经常兜里揣些硬币,以方便没有零钱的患者,有些患者收了一块钱,尽管陈晓红说不用还,还是硬要转她支付宝。 有一次,医院里来了个60多岁的阿姨,因为没有支付宝,就去人工窗口缴费,交钱的时候,差了2块钱,一旁的陈晓红就给阿姨垫了2块钱。等阿姨交完钱,和陈晓红来打招呼,突然发现自己也没钱坐公交车回家了,于是陈晓红又递给阿姨1块钱。 原以为这事就过去了。隔了几天,阿姨又来医院找陈晓红,她想把这3块钱还给陈晓红。但因为陈晓红差不多一个月来一次,所以阿姨一直没遇上她。碰了几次没碰着,阿姨便询问导诊台的护士,希望护士帮忙把钱转交给陈晓红。 等到下一次陈晓红轮到班,护士把钱交给她时,她才回想起这事。“哎呀,真没想到啊,现在这个年代,还真的会特意赶来还给我这点小钱。”陈晓红笑了。 “只要是我能帮上忙的,哪怕是很小很小的事情,像前几年医院还没配厕纸时,病人上厕所没纸我给他们,我也觉得很有意义。”这些小小的温情时刻,累加在陈晓红的心里,变成了满满的成就感。 有时候,志愿者工作还能救人。陈晓红回忆道,之前有个30多岁的儿子带着妈妈来看病,儿子去拿报告单,妈妈坐在陈晓红旁边的椅子上等儿子。陈晓红听到这位妈妈一阵咳嗽,转身一看,她吐出来的全是血,纸巾染得鲜红。也没来得及多问,陈晓红连忙叫来护士,判断可能是胃出血后,带着这位妈妈赶到消化内科,加急看病。事后,儿子很感谢陈晓红。 今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还没肆虐时,陈晓红和家人回了老家温州。由于疫情影响,她3月才回到杭州,那时,医院为了安全起见,暂时不恢复志愿者工作。直到5月初,陈晓红的志愿者工作才恢复。上岗前,医院给志愿者队伍全都做了核酸检测。 “停了3个多月,每天待在家里,还真的有些不习惯。”当谈到家里人会不会有所担心时,陈晓红摇摇头,“他们都希望我出去做点事,我们对医院很放心。” 疫情后,到医院就诊有些变化,进门要测温,门诊就诊要填写与疫情有关的表格,人人都戴上了口罩,四处都配了免洗消毒液方便患者随时保持双手卫生。有时候难免有个别病人对严格的防疫措施不理解。前阵子,陈晓红遇到过一个年轻女子,在6楼内科导诊台填写疫情调查表时,表现得很不耐烦,她说,“这个笔很多人拿来拿去,也不见得干净。”陈晓红马上拿来消毒液,告诉她,“笔确实没法做到时刻消毒,但是你的手可以消毒呀!” 当志愿者5年以来,偶尔也会遇到比较“难搞”的病人,自助机打印纸用完了,也有病人气急败坏。不过陈晓红感觉到,总体来说这些年病人的素质在提高,对志愿者来说,大家也都是将心比心。 “我就会想,我也是一个患者,我到医院来,遇到什么不会的,肯定是希望有好心人能够帮助我的。我更希望来医院看病的患者,都有一个好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