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浙江第一码头(北岸三郎庙) 在前文说到胡雪岩在南星桥建造不收路桥费的“义渡---一码头”的时候,就提到过这码头在钱塘江北岸之所在:三廊庙。 此地不仅是当年杭州的交通枢纽所在,也是有着1500年历史的老城区。 在古代钱塘江两岸,有两个极其重要的渡口,江北的叫柳浦渡、江南的叫西陵渡。柳浦就是今天凤凰山脚三廊庙一带,西陵就是江对岸的西兴镇一带。古代人渡过钱塘江,经常会取今天的大约复兴大桥这一片的江面横渡,这构成了钱塘江南北两岸的交通命脉。 杨素是隋朝的开国功臣,隋文帝的左膀右臂。他曾经两度平陈,北击突厥,为隋朝的建立、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 所以,为了扼住这个交通线,杨素以军事家的眼光在钱塘江北岸,凤凰山脚下的柳浦西建造了一个军事目的的城堡,这个城堡其实不大,周边九里到十里,就是杨素所建造的杭州州城。 杨素建立杭州城是在隋朝开皇十年(590),到开皇十一年(591)竣工,用时不到一年的时间。 图自杭州名人纪念馆,浙江大学历史系陈志坚副教授据马时雍编撰的《杭州的街巷里弄》,“三廊庙”地名的来历的民间传说是:南宋高宗赵构(小康王)在杭州受到金兵追击,逃到江边,为一个叫三郎的渔民所救,但这位三郎随后死于金兵之手。重返杭州建郡的高宗皇帝非常伤心,就在附近建了三郎庙以纪念,后庙毁,地名沿用至今。 古籍上有关杭州三廊庙的记录,多是在这里修筑江堤。钱塘江三廊庙地区的江潮在古代比较汹涌。孟浩然在杭州观潮时留下了“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的深刻印象。 翻看《浙江通志》,能看到不少三廊庙地区的修堤记录: 康熙四十年,巡抚张志栋具题捐修钱塘县江塘,自三郎庙起至显应庙中沙井永福桥,至节妇牌坊李家桥止,及银杏埠阮家埠等处,共二百七十一丈三尺。 ——《浙江通志·卷64》 堂头石塘衝壊总督觉罗满保会同巡抚朱轼,委杭州府知府张恕可,修筑钱塘县江塘。……三郎庙前子塘二十二丈五尺。……迄工于(康熙)五十七年三月。 ——《浙江通志·卷64》 雍正五年,题修钱塘县江塘,善利院左侧三郎庙前坍塘五丈午山一带。 ——《浙江通志·卷65》 而且三廊庙这块地方修筑江堤难度还特别大,史载“中间惟三郎庙前子塘尤为险要,三筑勿成。布政司段志熙亲勘相度鸠工,选石纵横砌筑工,始坚固。民获安居。(《浙江通志·卷64》)”是《海塘录》四库全书影印本的其中一页,从“修江塘”一节的第一句话中便可以看出,这是让巡抚去修补善利院三郎庙边上坍塌的江堤。由此可见至少在清代中期的时候,三廊庙地区的潮水还是十分凶猛,以至于在这里修筑江堤的难度都很大,还会发生坍塌等事故。 《海塘录》四库全书影印本既然此地潮水如此凶险,想来也是当年杭州市民最传统的观潮点。杭州人观潮风气在宋代已相当盛行,尤其在夜晚,皓月当空,江潮那排山倒海、有若万马奔腾的气势,总令观者屏息难忘。 南宋宫廷画师李嵩的《月夜看潮图 》描绘的就是当年杭州市民中秋夜观海潮的情景。 不过到了近代,因为种种原因,钱江潮水似乎已经小了。1934年,农历八月十八日这天,丰子恺和友人带着两个儿女乘公共汽车来到三廊庙,由义渡过江看潮水。他这天应该是蛮“背”的:因为脚肿疼,穿了两只大小不一的鞋子,又被店家杀猪,不得不吃了一碗强卖的面,然后他看到的潮水也“大失所望”。回到家,丰子恺写了一篇《钱江看潮记》发发牢骚,让后来的学生们去做阅读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