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记者 柯静 通讯员 宋黎胜
昨天早上6点不到,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大二学生小赵就起床了。他和爸爸临时租住在杭州朝晖六区的居民楼里。8点刚过,小赵就躺在了省人民医院血液病科采集室的床上,两手臂血管插着采集的针管。采集机缓缓转动,上午11点,采集仍在继续,他要完成他一生最为重要的事——用自己的热血挽救妈妈的生命。 此时此刻,隔离移植舱里的母亲刘女士静静地等待。母亲给了儿子第一次生命,而现在,母亲因爱而重生。 勇敢担当 家人还在犹豫,他坚定地说:“让我捐” 小赵家住浙江金华,母亲刘女士今年45岁。今年1月,一家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医生发现刘女士血液多项指标异常,最终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王晓刚表示,急性髓系白血病属于高危,目前一般采取大剂量放化疗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 “造血干细胞移植分三类,亲缘全相合、无关供者和半相合。相较于亲缘全相合技术,‘半相合’技术,只要求供者、受者之间的白细胞抗原一半相同就可以了,像刘女士这样,等待全相合配对耗时太长,概率也低,医生会建议进行亲属间捐赠,进行骨髓移植。” 王晓刚说。 所以,刘女士进行化疗时,整个家族行动起来,进行骨髓配对。配型结果出来,年轻的儿子最为理想。父母还在犹豫时,小赵坚定地说:“让我捐吧!” 刘女士在当地医院化疗结束后,四月下旬到省人民医院,接受“半相合” 造血干细胞移植。“实在是舍不得,心疼他啊!”一提起儿子捐献,刘女士不断用手轻捶着胸口,眼睛湿润,喃喃道。 捐髓救母 他说:“妈妈给的,我仅是还了一点点” 在省人民医院血液病科无菌舱室外,小赵通过监控屏幕,见到了母亲,他喊道:“妈妈,我来了。”而电话那头的刘女士,应了一声,沉默了。 小刘的思绪不禁回到今年一月放寒假时,他兴冲冲回家过年,却得知,平时忙忙碌碌的妈妈病了,是闻之色变的白血病。“当时脑子嗡的一下就一片空白。”小赵说。 3月初,小赵请了两天假,回金华配型。很快,医院确定了移植方案。之后,小赵每天的任务就是适度运动,多吃点饭,养好身体,等着给妈妈捐骨髓。 4月28日,小赵向大学老师请了20天假,风尘仆仆从天津赶到杭州。老师知道他请假的缘由,很支持。 “他一米八的个子,与体重相比,身子显得单薄些。”血液科主治医师宋晓露说,好在小赵的血管较粗,扎针没遇到困难。 在一旁陪护的小赵父亲告诉医生,小赵其实严重晕血。“3月为配型体检时,他不经意看到别人抽血,当场就晕了过去,但这次为母亲捐髓,连续5天打升白针及多次抽血,今明天采集一躺就是三四小时,他都咬牙坚持着。”作为父亲,他不无感慨说,这几个月,一直无忧无虑的孩子好像一下长大了。 “以前的母亲节只是发个短信。”性格内向的小赵说,但今年却是母子俩最百味杂陈的一次,为母亲献上了有分量的“礼物”。“希望给妈妈增添一份生的希望。相比妈妈给予生命,养育之恩,我仅是还了一点点。”小赵说。 据了解,昨天中午12点半,采集结束,205毫升造血干细胞,在下午2点开始输入母亲体内。今天上午,小赵仍要在省人民医院采集造血干细胞,医生将视刘女士病情需要,再补充输入。 省人民医院血液病科主任蓝建平博士告诉记者:“由于技术的进步,省人民医院近几年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近400例统计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半相合’ 与‘全相合’疗效果在接近,亲缘半相合与非血缘全相合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率也达60%左右。” 记者手记 读懂她,珍惜她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对于刘女士来说,儿子赶到身边时,这一声“妈妈,我来了”,让人动容。对妈妈的爱,融进她生命的每一天。这是当代大学生小赵挽起袖子,捐髓救母的初衷。 与我们而言,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让人时刻紧绷。对于外人,我们可能和煦春风,但对妈妈却常常抱怨、责备。对他人的帮助,总是万分感激,但对妈妈给予的关怀却习以为常。 小时候,我们喊妈妈,因为妈妈是遮风挡雨的坚定倚靠;长大后喊妈妈,则为了说出心中无尽感恩。所以现在拿起电话,喊一声“妈妈”,读懂并珍惜妈妈的依赖,妈妈渐渐老去,但妈妈在的家,永远是休憩的港湾,心中亲情迎着艳阳绽放,所到之处必定沁人心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