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云梯攀登悬崖洞顶,数次失足差点送命……从28岁到40岁,12年来,桐庐人吴宏伟固执地把业余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一件事情上——拓碑。 历经12个春秋,吴宏伟终于交出了“作业”——在自己的40岁生日前,完成了桐庐境内的拓碑工作,并于今年元旦出版了《桐庐石刻碑志精粹》——这本书里抢救性收集了桐庐各地金石拓片300余件。这个月,他的桐庐石刻碑志精粹展在桐庐博物馆开幕。很多人看了展览、听说了他的故事后,大呼“震撼”。 “古人云,四十不惑,我要在这个年纪前完成这个任务。” 吴宏伟说,“起初,我是想花3年时间完成的,没想到做起来非常难,一做做了12年。” 吴宏伟觉得,做拓碑这件事也是冥冥中注定的。 12年前,他28岁,当时是一位热爱书法的小学语文老师。一次去江南镇拜年时,路过石阜村长山头一个民国古亭,发现内有3副石刻楹联,系诸暨何颂华先生所书。字体浑圆厚重,潇洒自如。吴宏伟是学书法的,当时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感。 这么好的书法,流落在荒郊野外,岂不是一种遗憾?那一刻他就产生了一种想保护它的冲动。思来想去,他决定用拓碑的方法去保存、弘扬这些荒野里的文化遗产。他立了一个目标:收集整理全县石刻碑志拓片,出版一部书。 于是,他开始自学拓碑技术,其间也碰到很多技术难关——选宣纸、调胶水、自制拓包……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经过大半年的试验,最终掌握了拓碑技术。 之后,他开始了一个人的战斗——常常骑着一辆破摩托车,车后面带着梯子,地毯式地一个村子挨着一个村子搜寻、拓印散落在荒野田间的古代石碑。 拓碑这个活很熬人——下雨天不适合、冬天不适合、潮气重的天气不适合,最适合的就是夏天里的高温天。40岁的吴宏伟长得还挺帅,平时坐办公室的他,皮肤却已经晒出了古铜色。其实这就是十多年来奔走在山岭、荒野、丛林间拓碑晒出来的。 荒野郊外,吴宏伟常常带着干粮,头顶烈日,一干就是好几天。晒脱皮,晒中暑,成了家常便饭。 12年荒野拓碑中,他尝尽酸甜苦辣——在摇摇欲坠的荷花塘里拓印楹联,双脚站在双面梯顶上,石柱断梁随时会砸下来;在石阜村的弄堂里,冒着38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拓散落的古亭楹联,差点让人当贼给抓起来;小潘村中的池塘边拓印“贞顺中和”牌坊匾,村民一口咬定他在池塘里施毒;在分水洪坑村元宝山拓印“龙池”碑,山道上遭遇大蛇的惊吓……有时连续的拓印,一直拓到食指肿胀、腰酸背痛、连续几天手臂抬不起来。让他12年坚持下来的,是他对桐庐石刻碑志文化的热爱及立志抢救性保护的信念。 受点累、受点委屈还是小事,有几次他还差点丢了性命。 翙岗大源溪边的万国山,当地村民都说山上有神秘的石刻图案。听到这一“爆料”,他四上万国山搜寻。那万国山远看近在咫尺,走走却要大半天——因多年封山育林,山上到处是荆棘、杂树。 多年前的5月,那天,气温很高,他和好友黄水晶一起携带20公斤的水和拓印工具箱上山了。 万国山石刻刻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下面就是四五米的悬崖陡坡。他赤着双脚蹲在悬崖边拓印,在猛烈阳光照射下,他其实已经中暑,但当时自己还浑然不知。猛一站起,头晕目眩,失去平衡,一个倒栽葱翻身滚下悬崖。坠落过程中,吴宏伟“啊!”地大叫一声,心想这次死定了。所幸的是,悬崖下四五根小毛竹撑住了他,整个身子悬在了半空。同伴黄水晶赶紧跑下山去,把他拉了上来。 捡回一条命,吴宏伟却依然没有放弃,仍坚持完成了六尺整张的石刻拓片。 后来,他带着拓片拜访了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这才知道,万国山石刻原来是两汉至元代的岩画,很有研究价值!“万国山这一跌,真值了!” 多年过去了,吴宏伟依然这么认为。 每一块拓片,吴宏伟都能绘声绘色地讲出一段它的历史故事。其实,他做的不仅仅是拓碑,他更要研究每一块碑文的作者、年代,以及来历、历史背景、文化背景,这同样令他很是着迷。 岁月流逝,石刻碑志终究会磨灭;朝代兴衰,文脉不能因更迭而消失。宣纸寿千年,吴宏伟想通过拓碑让桐庐石刻上的人文历史再传一千年。 “看见”栏目征集线索 “看见”栏目,将通过组图(视频)加文字的形式,更生动地记录这座城市的成长与变迁,以及这座城市里正在发生着的人情冷暖。 故事的可看性是我们的基本要求。近期征集选题:改革开放40周年百姓人家、城中村改造、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杭州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及有故事的人生。 报料热线 许卓恒 15658886363 程海波 13732298639 刘乃武 19906812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