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指尖手艺”脱贫 施“刀尖技艺”治贫 杭州日报 记者 张世新 通讯员 陈正奇 张昕婵 记者 步恩撒 摄
“舞水云台”帮助绣娘家门口就业。 杭州在东,施秉在西。 日前,“扶贫协作西部行“采访团一行走进贵州黔东南州施秉县,探寻杭州与施秉两地的扶贫协作之缘。 一边是被誉为“中国山核桃之乡”的临安,一边是被誉为“中国太子参之乡”的施秉,两地地形相似,相隔千里,2013年,因东西部扶贫协作结了缘。 6年来,杭州临安区与施秉两地互动,确立了“规划引领、民生优先、突出重点、共同发展”的帮扶原则。两地政府还签订了结对帮扶框架协议,开通对口帮扶“视频专线”,用于处理两地项目对接、帮扶工作部署和洽谈等事项。 “指尖技艺”变身“指尖经济” 施秉是著名的“苗绣之乡”,目前,有绣娘近万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70%,贫困户绣娘占比较高。 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始后,临安区根据两地实际,制定了以苗绣为核心、电商为载体、基地建设为支撑的“产销全覆盖”的造血式精准扶贫新模式,助推传统苗绣走出大山,施秉千万绣娘实现家门口就业。 造型别致的胸针,小巧玲珑的挂饰,花纹各异的手镯,手工刺绣的披肩……走进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满眼都是带有苗绣元素的大小物件,精湛的工艺,让人禁不住称赞。公司董事长、非遗苗绣传承人龙禄颖告诉记者,他们的公司只是一个“中转站”,是帮所有施秉绣娘实现就业而搭建的一个平台。 目前,与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的施秉县籍绣娘有1200余名。其中,精准贫困户有100多户。另外,还有一部分周边县区的绣娘也参与里料加工。龙禄颖笑着说,她的任务就是到外面找订单。“来自你们杭州地区的订单就比较多。王的手创、网易严选都在推我们的产品。这几年,临安和施秉的合作很多,尤其是电商这一块,帮扶对接给予我们很大帮助。现在我们的产品还比较单一,但销售情况还不错,今年线上销售额预计可达到400万元。” “以往,由于缺乏销路,全县4000名绣娘不得不放弃苗绣手艺,离乡务工。真正留下来专门从事刺绣行业的,屈指可数。”施秉县副县长王凯告诉记者,东部先进的文创设计理念和苗绣有很大的结合空间,把传统苗族工艺和现代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商品化,这样苗绣产业不仅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增收,还能更好地保护类似苗绣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8月,王的手创与施秉县签订了手工帮扶战略协议,并在施秉县建立了手工基地,直接带来500个工作岗位。不仅解决了施秉县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还让当地贫困户平均每月可增加1500元额外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