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然和糟卤店大姐 有抖来绑去的关系 东山弄农贸市场 老教授买菜不还价 特点:水产品多,中高档水果多 什么值得买:西湖鱼市、刘姥姥十里香牛肉面店 东山弄农贸市场是我本次菜场行的第一站,有两个大IP:西湖鱼市和菜场旁边的刘姥姥十里香牛肉面店。 先来说说西湖鱼市。早几年我们就报道过,西湖里的鱼不能随便抓也不能随便卖,正宗的就只有西湖渔亭,最早开在南山路,2011年由楼外楼接手,成为“西湖鱼市专卖店”,就落户在东山弄农贸市场。 这些鱼都是哪里来的呢?为了净化水质,每年都会往西湖里放养一批鱼苗,这就是一个相对天然的生长环境了,起码要三年以后,鱼苗才能长大,才能捕捞。不同的季节,鱼也是不一样的,冬天里以白鲢为主,偶尔会有草鱼,年初的时候有鲫鱼,现在则是步鱼正当时令。进入六月,会有螺蛳青,五到七月间有鳊鱼和汪刺鱼,以及非常热门的河虾。因为是西湖里野生的鱼,价格肯定要贵一些的,据我妈妈的线报,早上经常有人排队的。 另一个菜场网红,是菜场旁边的刘姥姥十里香牛肉面店。老板是浙大文学硕士,早年间研究《红楼梦》的,所以那个看上去小小破破的店里,贴着电视剧《红楼梦》的剧照什么的。讲真,他们的面对我没什么吸引力,倒是那个牛腱子挺好吃,口味比较清淡,有一股子药香,非常特别。我爸爸表示,下午三点多去的话,牛腱子才出锅,还热乎着呢。店里的大姐可以帮忙把牛肉切好,打包的时候顺手放进去一小袋香料粉,老吃客们一定不要忘记问她要牛肉汤包,据说那就是带有中草药的20种香料制成的秘方牛肉汤。道儿最老的吃法是,淡口吃牛肉,就当个“消闲果儿”(杭州话,意为零食),当然也可以下酒。吃到最后袋儿里剩下的牛肉碎,跟牛肉汤一起,再炮制一碗牛肉汤面或者牛肉汤米线,一个人偷着乐吧。 整个菜场面积不大,放眼望去就觉得水产品多、中高档水果多,原来在140个商户中,水产品摊位有20多个,水果摊位6个。这里,可以说是以“精”出名的,菜场的主流顾客来自旁边的浙大,早上随便遛遛就能偶遇N个老教授,比如我爸爸。他老人家买菜,用我妈妈的话来说是“从来不讨价还价的”,于教授的理论是,只要质量好,贵一点没关系。所以在东山弄菜场,五六百一个的榴莲也能轻轻松松地卖掉,购买力杠杠的。 古荡农贸市场 每个摊主大概都是处女座 特点:蔬菜卖相好,品种丰富,新鲜 什么值得买:春卷、蛋饺、千张包 从天目山路穿过一个月亮门,进入了古荡农贸市场的地界,瞬间就有食物的香气飘过来。菜场是一座主楼,周边围绕着一圈熟食商铺,再往里走一走,还有一些卖蔬菜和水果的,连带着卖杂货的,这里形成一个小型集市。有个春卷很好吃的小摊,就是那边发现的。旁边还有一个现场做蛋饺和千张包的,听说是从望江门搬过来的,是那一片做得最好吃的。 我是在浙大玉泉校区长大的,小时候逢年过节要买点“不一般的”菜,就要到古荡去。当年在我心中神一般的古荡农贸市场,今天走进去,我还是会发出一声赞叹。大而整洁,站在二楼往下看,简直可以用漂亮来形容。一楼基本都是蔬菜,以我一个外貌协会资深会员的眼光来看,每个摊主都像是处女座的,每一把菜都叠放得那么齐整,而且看上去都很新鲜。 二楼有半边是干货专卖,我看到了各种调味料和香料,八角、桂皮、孜然、小茴香……还有些我都不认识的。还有小时候外公泡酒的那种黑枣,我至今都能回忆起它的馥郁酒香。 茅廊巷农贸市场 老一辈杭州人都认的明星菜场 特点:老底子的生活方式深藏于此 什么值得买:鱼圆、卤大肠、小钵头甜酒酿、糟卤菜 茅廊巷农贸市场,可有些年头了,据说建于1927年。当年钱塘江南岸的农副产品和四季青乡的蔬菜,都直供茅廊巷菜场,上一点年纪的老杭州都知道。现在,虽然进门就有一种“旧啃啃”的感觉,但一直往里走,七拐八弯的,好像有无尽的宝贝。 这里的鱼圆、卤大肠、小钵头甜酒酿,都蛮有名气,我的目标是254号摊位。 “陈姐糟卤店”占了一半的铺面。抬头看,价格表上有杭州人爱吃的虾油鸡,泡椒类的有凤爪、鸭胗、门腔,以及糟卤猪蹄等。下午三点多到的时候,柜台里已经半空。店里所有的糟卤菜,都是陈姐自家人做的,跟她随便一聊,发现我跟她抖来绑去的关系是这样的:陈姐的公公跟我小阿姨是一个厂里的同事。陈姐的公公是单位食堂的大厨,做的一手好菜,最拿手的本事就凝聚在那糟卤儿里了。 第一爆款泡椒凤爪,酒香扑鼻,但吃起来还是清淡派,陈姐说客人们大多拿去当“消闲果儿”的,不能做太咸。凤爪们都被贴心地切成小块,特别适合一手捏着,一手刷手机。除了糟卤菜,还有花生米、豆腐干什么的。我买了一盒醋萝卜,酸酸甜甜,在经历了春节的自我放纵后,太爽口了。 而254号摊位的另一半,也是一位大姐管着,凑近了一瞧,她那里的东西也是深藏功与名。首先吸引我的是各色糕团点心,我们小时候,到了下午家里是要吃点心的,主要就是这些甜糯糯的小糕小团,或者是汤番薯、老南瓜什么的。糕团以外,大姐那里还有海宁宴球、温州鱼饼、龙门面筋,以及虾仁卷、马蹄卷什么的,每样都买两三个,回家或蒸或煎或放汤,好赞。 这个菜场是我童年记忆的一部分。说起来,我人生中第一次菜场行,是在幼儿园中班那年,20世纪70年代中期,买啥要凭票,有些海产品就属于紧俏商品,也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某天说菜场里到了新鲜的墨鱼,负责带我们的阿姨心里着急,想了又想,派出我和另外一个小朋友,菜场走一遭。就这样,我们在全班小朋友羡慕的眼光中,完成了“帮阿姨买墨鱼”这样的壮举。再年长一点,对菜场的记忆就变成了星期天到外婆家玩儿,路过茅廊巷农贸市场,花5分钱买两朵白兰花送外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