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他去富阳、新登“视政”以后,紧接着又去了於潜“视政”。所谓“视政”,也就是巡查,看看下属县民生和官员吏治的情况,这是通判的日常分内事情。虽然正史上没有记载苏东坡这次於潜“视政”的具体内容,但是苏东坡留下了三首诗,姑且算“视政”笔记吧,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苏东坡在於潜的一些行踪。 第一首诗告诉我们苏东坡考察了於潜官员的政绩。於潜县令刁铸与苏东坡同一科考中进士,称为“同年”。看来考察之后苏东坡对这位同年的政绩是满意的,要不然,以苏东坡的性格和为人,是不可能仅仅因为同年就给予好评的。我们读他写的这首《於潜令刁同年野翁亭》,可以看出他对於潜县令刁铸的好评。
《於潜令刁同年野翁亭》 山翁不出山,溪翁长在溪。 (自注:前二令作二翁亭。) 不如野翁来往溪山间, 上友麋鹿下凫鹥, 问翁何所乐, 三年不去烦推挤。 翁言此间亦有乐, 非丝非竹非蛾眉。 山人醉后铁冠落, 溪女笑时银栉低。 我来观政问风谣, 皆云吠犬足生牦。 但恐此翁一旦舍此去, 长使山人索寞溪女啼。 (自注:天目山唐道士常冠铁冠,於潜妇女皆插大银栉,长尺许,谓之蓬沓。) 这首诗,初看是苏东坡为刁铸建的野翁亭而写,实际上蕴含着对刁铸政绩的好评。“野翁来往溪山间”,“翁言此间亦有乐”,乐在哪里?“非丝非竹非蛾眉”,乐在安民。何以见得?苏东坡自答:“我来观政问风谣,皆云吠犬足生牦”。也就是说,苏东坡去民间走走,听到了老百姓对县令刁铸的好评,他用一个典故来形容。《后汉书》记载,岑熙做魏郡太守时政清民安,连老百姓家看门狗也无所事事,脚底都长出了长毛。最后两句“但恐此翁一旦舍此去,长使山人索寞溪女啼”的意思说,如果县令刁铸离任,道士们会感到很落寞、民妇会为此流泪。 第二首诗告诉我们苏东坡了解了於潜的风土人情。苏东坡的《於潜女》一方面显示出他观察民风很仔细,另一方面显示出他遣词很传神。
《於潜女》 青裙缟袂於潜女, 两足如霜不穿屦。 觰沙鬓发丝穿杼, 蓬沓障前走风雨。 老濞宫妆传父祖, 至今遗民悲故主。 苕溪杨柳初飞絮, 照溪画眉渡溪去。 逢郎樵归相媚妩, 不信姬姜有齐鲁。 在苏东坡笔下,我们仿佛看到,微风细雨中,江南女子在苕溪边柳树下,轻盈地走来,青裙白衣飘飘。苏东坡问,这些女子的神态服饰,难道不是从吴越王时期一代代传下来的?於潜女子,她们夫妇相爱,安享渔樵之乐,看到这样的人和这样的美好生活,即使周文王治下的美女们也不能与於潜女子相比。 第三首诗告诉我们苏东坡游览了於潜的名胜古迹。正是由于这一次游览,苏东坡给我们留下了“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名句。
於潜县南旧有寂照寺,於潜僧慧觉在寂照寺出家。苏东坡一向喜欢结交佛家之人,到於潜顺便去了寂照寺,慧觉相陪游寺。寂照寺内有个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苏东坡看了很喜欢,就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 世间那有扬州鹤? 此君,用的是晋王徽之典故。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他借住在一位朋友家里,见四周没有竹子,当即吩咐找人来种竹,他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指的就是竹子。大嚼,也有典故,曹丕《与吴质书》有语:“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扬州鹤,用的是《殷芸小说》故事,一群人相聚各谈志向,有说想当扬州刺史,有说想发财,有说想骑鹤上天做神仙。还有一人说,要“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升官、发财、成仙都想得到。 这首诗的大意为: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住的地方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会让人瘦削,如果看不到竹子就会让人变得很俗气。人如果瘦了还可变肥,人如果俗了就难以变清。旁人若对此不理解,那么请想一想:既要欣赏高雅的竹子,又要大块吃肉,这世上哪里会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升官、发财、成仙都得到呢?
▼延伸阅读▼ 《耕织图》和於潜的“老领导”楼璹 十里荷花九里松 杨万里送的“林子方”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