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拱墅发布
五一小长假就要来了!杭州拱墅区这边好看好玩的地方?位于京杭大运河旁的小河直街,不像纯粹的旅游景区,没有很商业化,平时游客也不会特别多,可以踩着阳光去偷个闲,泡一壶茶,临河而坐,品品旧时滋味。 沿着湖墅北路一路往北,过大关桥,只见一溜白墙素瓦的古朴两层小楼沿水而立,小河直街到了。
其实,小河直街边的这条河,就是西塘河。不过,因为西塘河流到大关至勾庄这一段,河道变得窄小,所以人们都习惯称之为小河。南来北往的船只,从老余杭、闲林、三墩、勾庄、良渚等地进入运河,必须先过小河。 小河直街,顾名思义,因傍着小河而得名。摊开杭州市的地图,在左上角,京杭大运河、西塘河的小河、余杭塘河三河交汇的地方,就是小河直街。东临小河,西临和睦路,南临小河路,北临长征桥路,长360米,宽约5米。如今,那是一条两侧粉墙黛瓦、石板铺路,充满文艺味道的窄窄小巷。 谁能想到,同样是这样一条石板路,在旧时,笕桥、九堡的农民天不亮就乘船赶来。从河埠头上船,搬来一篮篮鲜嫩水灵的青菜,在街边叫卖;因为这里有不少木材行,小街边的西塘河,常有看不到尽头的木排,从远处蜿蜒而来…… 昔日的繁华 ↑ 郭哲明 摄
小河在南宋时期开浚,水路畅通,当时有草市。元末大运河主河道改道于此,加上明清北新关设立,这里逐渐成为水路交通要津,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历史上重要的货运码头,而小河直街也一度成为运河边热闹的街市。小河直街的老房子,是清末民初的典型民居,因为依着河埠,这里的民居是江南水乡人家最常用的样式,两层的木结构小楼,一楼是店面,一楼对着门有个楼梯蜿蜒上二楼,楼上是住所。这些小店面,有布庄、孵坊、酱园、饭馆、茶楼、咸鲞店、客店、米店、面坊、诊所、锡箔店、篮子店、柴店、打铁店等等,只要是杭州城里说得上来的行当,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这些店铺,有些是多年的老店,也有的是一茬一茬换新主人的店铺。还有几家影响较大的店铺,像永达木行、泰和洋油行、陈元兴面坊、王开银糖坊、方增昌酱园、方家孵坊等等,到现在,还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着。
现在的小河直街15号,门口的墙上写有一个大大的“酱”字,就是曾经的方增昌酱园。它曾是小河最大的酱园,以批发为主,有生产基地,店面朝东,为三开间楼屋,里面都是做酱油、老酒、酱菜的作坊。据一些仍然住在附近的老人回忆,方增昌靠小河边的店铺是白墙,上面有很大很显眼的三个大字:方增昌。方增昌酱园进门有高高的柜台,右边半间门面摆着三四张方桌,供当地居民与过往客人喝老酒,酱园用串筒温酒,串筒是白铁皮焊成的。酱园从早上开到晚上九十点钟,街上年纪大的人都喜欢在这里喝着夜老酒叙叙旧。
除了方增昌酱园,现在的小河直街36号,也保存有曾经的“孵坊”。这家孵坊虽然没有“大名”,但却历史悠久,听老辈说,民国时就远近闻名。按照以前的习俗,孵坊要贴一张写有“张五、陆相公神位”的大红纸,孵化鸡鸭时还要点烛焚香,有爱护动物之意。到1975年时,这家孵坊由张坤华掌管,为小河食品公司的一家企业。小河直街的孵坊,还不止这一家,据说当时杭州市最大的四家孵坊,全都集中在小河直街。每年这里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小鸡、小鸭,销往余杭、德清等地,是旧时的杭州幼禽集散地。
…… 姚家70年 小河一带,曾经木材行业兴盛。据记载,这里曾有永达、明来、韩授信、陈记等好几家木材行。小河直街边不远的康家桥,还有沈永隆木行、陈氏木行等。所以,小河一带,河面上木排蜿蜒,河岸上木材堆成山,也成为这里的一大特色。如今小河东河下2号的杭州市历史建筑姚宅,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永达木行,也就是杭州木材厂的前身。《小河往事》中记载:“永达木行占地八亩三分。有竹林七分,大部分地做木园,用来堆木头。还有锯木厂。”永达木行鼎盛的时候,他家运来的木头将和睦桥到拱宸桥的水面排得满满的。
永达木行的创始人叫姚金淼,也是姚宅的主人。现在住在里面的,是他5个子女中最小的儿子姚桐枝。 姚桐枝说,在公路运输不发达的当时,运送木头都靠水路。而那么多的木材行聚集于小河,自然是看中了这里“三河交汇”的便利。等到五六月梅雨时,河水暴涨,扎成木排的木头,也一路从浙西的临安、昌化等地,从天目溪到富春江再到钱塘江,然后进入杭州市内的中河,再到运河、小河。到了木行后,再销往其他地方。 靠着木材生意,20世纪三四十年代,姚金淼赚得盆满钵满,成了小河一带十余家木行中的龙头。要面子的姚金淼,自己设计,耗时4年,在小河东河下建成了一幢两层洋楼作为木行的门面和自家住房。这幢楼每层净高三米六,五开间格局,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内部为木结构,木梁木柱,房间的间隔用的是上好的相同规格的木板,一块块拼接而成,顶上还有镂空花条。一楼中间三间打通设为大堂,地坪是精打细磨的水磨石,北耳房是厨房,南耳房是账房,两间耳房各有两扇钢窗,用的是压花玻璃,窗户为外凸寸许砖叠窗框,外用水泥包边,十分挺括。窗户都是大三扇西式木格玻璃窗,室内采光比一般小河中式民居敞亮。大门是混凝土石库门,门楣上,原先挂着黑底金字的“永达木行”大招牌,格外引人注目。外墙面青砖上,有“甸75”的字样,老泥水工知道,那是有名的桐乡屠甸砖厂定制的,砖块之间嵌着灰白色的进口“洋灰”,光墁墙缝就用了好多罐,那时一磅洋灰的价格要两块大洋,而一担大米也不过三块大洋。
这条小河,曾经给姚家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后来,姚家相继在家附近办起了锯板厂、搪瓷行,占据了整条小河东河下一大半的地方。 …… 修旧如旧的改造 在杭州的面食江湖上,“板凳面”是一个传奇。几十个人坐成一排,每人两条板凳,高板凳放碗,矮板凳坐人。这样的场景,一度是小河直街的一道风景线。随着“板凳面”所在的湖墅北路129号拆迁,风景消失,让很多人倍感可惜。时隔半年,“板凳面”重新开在了小河直街1-6号,距离原址不过100米,店名叫“老桥头面馆”。
板凳面的回归,代表着一种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而传承的载体就是小河直街那一次保留原汁原味的改造。 想当年,这里只是位于杭州城北的“下只角”,聚居在此的多为跑船的、拉货的劳动人民,一直以来虽然兴盛闹热,但环境却有点脏乱差。杭州为了恢复运河沿岸景观,就把小河直街作为一个项目来改造,围绕“运河古居、民俗生活”的市井文化主题,按照“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对这片破旧街区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凭借这样的“有机保护”原则,小河直街光荣地获得“2010当代城市化项目杰出蓝本”称号。 如今的小河直街分成南北两片,商业区和居住区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北面的运河民居住着回迁居民,看起来古旧的房子,其实已经做了原样修复和加固,保留了雕花木柱、花格窗、木楼梯等清末民初的建筑元素,基本还原了运河水上人家的生活环境和街巷风貌。 ▼延伸阅读▼ 千年运河新篇章 透过三口古井,品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底蕴 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杭州样板 关于杭州近二十年以来实施运河综保工程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