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义正词严对女儿提要求:
倘若嫁给外地人,婚礼我们不参加
与方女士儿子有相似情况的,还有萧山杨大伯的女儿。杨大伯曾一只手拉着葛政,一只手拍着脑门喟叹,“只要女儿能嫁出去,哪怕男方是外地人,房子车子都我们买,只要人好就行!”
杨大伯的女儿1985年出生,今年35周岁,按照他们的说法,女儿“不会谈恋爱”。
杨大伯认为,自己把女儿培养得这么优秀,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嫁人算了,“现在嫁不出去,全家跟着丢人!”杨大伯讲述,从小他们对女儿的管教就很严格,希望她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孩。自青春期开始,他们对女儿管控就更为严格了,几点回家,节假日做什么,和什么人交往,都要了解。“我们和孩子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她对我们也很依赖,基本上没有秘密。”
毕业后,女儿顺利工作。按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思路,应该走结婚生子的步骤。然而,这一步,对小杨来说却比完成学业要难得多。
在开始相亲之时,杨大伯夫妇替小杨把关,所有相亲对象,他们都了如指掌,再考虑是否见面。他们也无数次正式地告诫小杨:父母不满意的人,不能嫁,更不能嫁给外地人,“如果不合我们家的标准,你的婚礼我们都不会参加。”
然而令他们怎么都没想到的是,家教良好而且没有恋爱史的女儿,却“嫁不出去”。而且小杨也很渴望婚姻,但就是难以走入一段稳定恋爱关系。“也遇到过家世相当,但谈不到一个月就分开了。”杨大伯说,从年轻拖到“大龄剩女”,之前是他们挑别人,现在是别人挑她。
亲密关系是人生的必修课
恋爱教育缺失或致人晚婚
葛政认为,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恐惧婚姻或难以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是因为普遍缺乏恋爱经验和恋爱教育。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过早的恋爱是“不道德的”,被家长禁止,所以许多年轻人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谈过恋爱,这个时候他们已经20岁。他觉得,在这种观念的灌输下,年轻人一方面认为恋爱是玩物丧志,排斥或克制情感,另一方面会导致缺乏恋爱经验,在亲密关系中不知道如何表达爱和接受爱,甚至不知道如何和父母以外的异性相处。
“很多年轻人的恋爱是从22岁开始的,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工作磨砺,那晚婚是很大概率的事情。”葛政说,其实父母该做的,不是阻止儿女谈恋爱,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谈恋爱。
“婚恋教育的缺位,也导致了很多青年男女在婚恋问题上的遗憾。”葛政认为,从心理学上讲,亲密关系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反之将遭遇世间的修罗场。亲密关系需要个人天分、基本的教育和不断的练习。虽然每个人的亲密关系都是与众不同的,但其中还是有一些共同的倾向。“所以,学习关于情和爱的一切,为了更好地爱与被爱。”
婚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事件
但并不能以此定义幸福
婚姻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是一个家庭所关注的重点,更是父母对孩子的美好祝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社会的结婚率普遍下降,不婚晚婚成为常态。
而与此相反的是,这类年轻人的父母受传统婚姻观念影响较大,急切地期待子女尽快步入婚姻,哺育后代。因此而催生了非常多的“催婚”话题及家庭矛盾。
葛政认为,上面两个案例说明在现实社会中,经济物质条件对人们的婚恋选择影响很大,很多人会“条件化”、“标准化”婚恋,但情感其实最难被“量化”。
“如果我们在婚恋方面执着于此,难免会顾此失彼。”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认为婚姻是人生必需,那就要对自己恰当的认识和评价,不要过高或过低,偏离现实的情况去选择,注定会频频受挫。
而父母需要做的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替子女“把关”对方的性格、人品、潜力等,而不是从自己的“面子”出发,用条件去干涉子女的选择。
葛政还认为,所谓的“晚婚”不过是相对而言,遇到对的人什么时间都不晚。从另外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将婚姻当成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而非必需品。
“我们不要为满足别人而结婚,也不要草草地选择不婚,”葛政建议,“在是否结婚,何时结婚的问题上,作为成年人要深思熟虑,衡量利弊得失及自己需求,并选择努力,负责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