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6:插管、ECMO,终极治疗都上了 进了ICU,因为呼吸异常困难,人也没有力气,陈华和妻子的日常“电话煲”中断了。 高流量氧疗两天,陈华没有好转,氧合指数低于100。这意味着,吸氧无效,他的肺已经走向衰竭,陈华出现了呼吸窘迫综合征。 “他这么年轻,一定要想尽办法救回来!”医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教授与专家团队会诊,陈华成了“焦点人物”。2月8日,气管插管治疗。 “要关注细节,不能让一个细节从手指头缝中溜走。”于是,陈华的身边,多了很多双眼睛,如绣花一般,盯着生命体征,盯着各种仪器,盯着一丝一毫的变化。 “基本就是从那天开始,人就断片了,中间有段记忆没有印象了。”陈华说,由于后续的各种治疗都需要麻醉和镇静,自己几乎处于昏迷状态,发生了什么完全记不清了。 但,重症救治团队却记得清清楚楚。 “插管后平稳了几天,但还是波折不断。我们顽强,病毒也很顽强。”插管第二天,胆红素就升高了,陈华马上又接受了人工肝治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月10日,陈华突然发生气胸。通俗地讲,本来呼吸机的原理就是正压向肺里打气,而他的肺因为病毒攻击进展成硬邦邦的塑料袋,正压打气后肺破了。 “这是他面临的第一道巨大风险,如果出现急性肺功能恶化,他可能坚持不了几天的。”对整个救治团队来说,这也是在救治陈华过程中,大家第一次感觉“不妙”。 那时,面对这个人类从没遭遇过的病毒,国家对新冠肺炎的救治方案一版一版地更新,这些经历过SARS、H7N9的专家们知道,这一回是更难啃的硬骨头,以往的经验不一定百发百中,浙大一院的专家们很明确,要依靠循证医学。 病毒对人类肌体的攻击,有个说法是三周定生死。理论上,病人已经在和病毒的斗争中生存下来,病毒撤退,但留下来的烂摊子,生命也几乎走到尽头。要清除病毒还要保住病人,谈何容易。 每一次讨论病情,专家们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人手一份陈华新出炉的身体基础数据,监护室、感染病科、呼吸科、检验科、放射科、药学部的专家们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拿出最优化的意见。“要尽快清除病毒!”“激素还有没有用?”为了这个“一撒手就没了”的生命攥住哪怕一点希望,团队默契得一致。 所有专家组和ICU里的医护人员,手机上都装了一个APP,能实时更新病人在监护室的各项数据。“所以,那几天动不动就看手机,哪怕是睡觉中途醒过来,第一件事就是看他的指标。” DAY12:终极治疗方案,ECMO支撑13天 气胸没有好转,治疗陷入困境。专家团队讨论后,陈华用上了ECMO,这是体外生命支持的最强手段,可以暂时替代患者心肺功能,为患者争取心肺康复的时间。做出这一决定,专家组综合考量了各种因素。 如果继续使用呼吸机,他肺部破裂的口子会越来越大,势必造成更大的危险。如果为了保护肺部,停用呼吸机,肺部压力下降,他很快就会喘不上气,跟武汉很多没得到及时治疗的危重症患者一样,身体得不到氧气,全身器官会衰竭。当时的情况,用了ECMO就可以部分替代肺部功能,减少对陈华自身肺部压力的负担,时间换空间,给肺部自我愈合的时间和空间。 很快,呼吸机+ECMO开始运转,陈华的病情暂时得到了控制。可是,上了ECMO能不能顺利脱下来的问题,又让医生煞费苦心。那时,国内ECMO使用经验,成功救回患者的比例仅20~40%,新冠肺炎患者用上ECMO之后几乎没有能活着脱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