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创粪菌移植来治疗肝病 人工肝开拓者李兰娟院士又带来了新研究! 你也许不知道,每个人刚出生时,肠道都是无菌的。出生后消化道与外界相通,2-4小时后,细菌会进入肠道定居繁殖。3日后,厌氧菌、酵母菌、乳酸杆菌定居。1-2个星期后,肠道菌群各种数量的比例基本成型。 那么,这些陪伴你一生的肠道菌群,到底是我们的敌人、朋友,还是“自己人”?发布一开始,李兰娟院士就问了大家这个问题。 见微知著微生态科研为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其实,李院士已经是科技成果科普发布的“老朋友”了,去年,李院士曾就“李氏人工肝”技术进行过一场科普发布。而昨天,李院士又为我们带来了她最新的研究成果——“肠道微生态影响慢性重大炎症性肠肝疾病的机制研究”最新成果发布。 说起微生物,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们“不起眼”,其实,在我们体内存在着1000余种菌群种类,平均重约1.5kg,相当于一个肝脏的重量!而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其中栖息的微生物的编码基因总数超过330万,约为人类编码基因总数的100倍,因此肠道微生物又被认为是人体的第二基因组。 早在一百多年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被尊称为“乳酸菌之父”的梅契尼科夫就认为:肠道健康的人身体才健康,肠道菌群产生的毒素是人体衰老和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年,为了研究肝衰竭的机制,李兰娟也在研究肠道微生态。如今,李院士已是全球最早研究肝病与肠道微生态相关的科研人员之一,也多次主办国际国内微生态大会,并当选了国际微生态联盟主席。 李院士告诉我们,从不起眼的流感病毒所引发的免疫应答,常见的口腔疾病,甚至夫妻之间吵架,都能引起微生态的改变,继而引发诸如肥胖、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等一系列的严重疾病。 为了进一步规范肠道微生态的检测技术,李院士在多年研究后,发现可以通过比较肠道内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比值,来判断患者的肠道微生态是否处于一个健康的水平。比值大于1,说明肠道微生态基本平衡,比值小于1说明存在微生态紊乱。 变废为宝 粪菌移植助力患者重构肠道微生态 粪菌移植,听起来有点“不好接受”,其实早在1600多年前,葛洪在其《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就有记载:面对因食物中毒或腹泻而濒临死亡的患者,“饮粪汁一升,即活”。 当然,李院士的粪菌移植不是移的粪便,而是把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经过溶解过滤、离心浓缩等多步细致的操作后,移植到患者的肠胃中,重建新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愈。同时,通过粪菌移植还能调节机体免疫,降低体内毒素,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可谓一举多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