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泄露有啥忧患?“过脸产业”了解一下 有人要问了,我们的信息都被拿去做什么呢? 上文说到的圆通快递用户数据泄露后,被犯罪嫌疑人通过微信、QQ等方式卖到全国及东南亚等电信诈骗高发区。这样一来,你就有遭遇电话诈骗的风险。 你一定觉得打款前电话核实一下就没问题了,如果你的声音被克隆了呢?“你只要说几句话,就可以克隆你的声音,可以模仿你的声音给家人打电话,也可以模仿你的声音给孩子讲哄睡故事。”杭州一位从事AI语音人机交互研究的博士说,“克隆语音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像人脸、声音、指纹这些生物识别信息,本身具有很强的“不可更改性”,若流入网络黑市,可能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危害。 此前,有记者调查发现,为了通过实人认证,达到注册虚假账号或者侵犯他人账号等非法目的,人脸信息已经成为黑灰产的重要交易信息,并催生了“过脸产业”。 什么是“过脸产业”?打个比方,一张静态的人脸图片,通过新技术可将人脸“复活”,甚至做成“动图”,即可完成点头、眨眼、转头等认证指令,可顺利攻破部分软件的人脸识别系统,影响个人生命财产安全。 此前网上公开报道,一些网络黑产从业者利用电商平台,批量倒卖非法获取的人脸等身份信息和“照片活化”网络工具及教程,“人脸数据0.5元一份、修改软件35元一套”。 数据治理博士说:“其实每个人都在裸奔” “盗卖个人的姓名、电话、住址等信息,已经是最小儿科的了,最可怕的是盗卖你的生物信息,包括你的人脸、声音和基因等信息等。”李伟(化名)说。 李伟是杭州一家数据治理公司的首席数据官,长期从事大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挖掘工作。在他看来,在大数据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在“裸奔”。 “从数据采集的角度而言,现在只要你用智能手机,只要用过APP应用,只要你买过快递,在这些企业的数据库里,你几乎就是一个‘玻璃人’。” 而智能手机,还仅仅是一个数据采集的终端。在城市,采集你个人信息的终端还很多。比如,遍布城市的各种摄像头、零售终端、小程序以及办事窗口。 目前,摄像头捕捉人脸静态画面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只要你在摄像头范围内,你的生物特征信息、身份证号、出生年月等就形成了一个‘信息包’。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会征求你的意见。” 因为技术的成熟,许多应用开发过程中,可以购买现成的程序模块嵌套进系统,相当于做好了一个成熟的输入、输出接口的代码组件,可以直接实现人脸识别功能。有些这样的模块已经完全免费,因而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得以大面积铺开。 而在李伟眼里,大数据主要集中公安的人口信息库里,此外就是在BTA这些互联网巨头手里。“政府的数据库管理还是比较规范比较安全的,即便是和第三方企业合作都有严格的保密协议,数据乱象主要集中在企业里,虽说企业内部也有一定的风控系统,但也难敌利益的驱使。” 因为信息的可复制性,一旦泄露出去,就很难控制。“就算你能加密,也一定会有破解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