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春节临近,“打车难”会不会再次上演,出租车拒载、挑客的现象会不会卷土重来?治标先治本,本在“供给侧”,其一,今年春节期间,杭州对巡游出租车将实行“春节价格”,每单加价10元,以鼓励更多的出租车上街接送客人;其二,则是要善用网约车的力量——来自运管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已有37家网约车平台获得了杭州市交通管理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其中有17家已经上线运营。 “37家网约车平台”确实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市场毕竟是有限的,杭州能否消化掉多达37家的网约车平台?又如何避免网约车市场陷入混乱呢?对于前一个问题,很适用“市场的归市场”,我们要相信那些决定进入杭州的网约车平台都是理性的,事先都是经过一番周密的调查、判断与谋划的。事实上,当前的网约车市场远未形成稳定的市场格局,在技术应用与服务完善上仍然留下不少可以让新生力量趁势而起的空间,网约车平台之间的竞争将不再主要是量的比拼,而是在技术与服务、服务的种类与质量上一较高下。 而对于后一个问题,监管者的角色就是执行规则、居中裁判,保证市场公平竞争,并随时掌握市场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与时俱进。比如,滴滴出行去年6月公布了防疲劳驾驶规则,所有滴滴网约车司机接单满4小时后会被强制下线休息20分钟,服务时间满10小时也必须下线6小时。而37家网约车平台云集杭州,势必有不少司机会同时加入多个平台,从而让滴滴的这个防疲劳规则成为一纸空文。像这类问题,就是监管部门亟待提到议事日程上的问题,而且要提早谋划、提早决策。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高达37家网约车平台齐集杭州,也从侧面显示出杭州网约车市场的开放度、包容度相对于其他城市更高。而一流的营商环境必然是开放的,对于新生事物必然是包容的。正所谓“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一个城市创新的活力、发展的动能,关键就看市场的开放度、包容度。 开放红利最终将转化为人民的福祉,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数字产业曾带给杭州巨大的数字经济红利,那么如今37家平台在杭州展开竞争,拼技术、拼产品、拼质量,我们同样可以预期,优秀的企业将从中脱颖而出,而广大市民也将从中得到更加美好的出行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