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就在运河旁。 古运河水平静壮阔,驻足于此,总是想到很久以前,京杭大运河的水上交通是非常繁荣发达的。自明代起,大运河上督运漕船、盐船、粮船及民间商船来往如梭,极大地带动了南北商品的流通和货运的发展。运河码头呈现出一派“帆樯如林,货物如山”的场景。 今年春上我到台儿庄一游。台儿庄古城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是京杭大运河的中心点。在台儿庄中国运河税史馆的图文介绍中,看到“有以北新关为例”的一句文字,忽一想,这不是与杭州有关的吗?于是就仔仔细细地看,认认真真地抄。既能追溯北新关的史事,亦可为自己增知长识。 各尽其职把好关 北新关是运河南端也是浙江省内最重要的钞关(注:明代征收内地关税的税关之一),自明景泰元年(1450)设立,清同治三年(1864)告终,前后有414年的历史,自“道光元年,裁浙江盐政,改设杭州织造,兼管南北新关”。 北新关内部有一套自己的管理班子。书班,负责关务全面工作;书记员,负责收取税款的记录、发放、监督、审核等;稿生,鉴别收取钱钞、银两的真伪;更快,即押钞员,确保钱钞、银两的安全流向;钞户,负责保管钱钞和银两;杄子手,负责查验丈量货物。此外还设有督验等职务。 船入北新关,关关严谨。“待船入关,给黑筹,定编号数,照单给筹,按次验收”;商人填写的清单内,要报告所载货物,出入地点,或货物销往何处,如“某所属县商户某人”“缎绢箱几十号,一号某缎几匹,某缎衣几副”;船户也要填写清单,要注明所载货物名称、数量。船单的格式是“某县船户某人,今报某船一只,载某货物若干”,中间不敢瞒报,所报是实。 此外,相关各户、过塘主人、船埠头都要报清单。“说明出关货物、店户收买、店户递数;出关船埠头代写埠头递数,出入货物,经某处过塘,则过塘主人递数;其余丝牙、绸牙、青姜、白果、靛青牙人,亦各递数查考。” 待出关时,要交税取货票。商人缴纳税款后,税官给商人货票。“票中填注:本商户报到货物,该纳钱钞折银,除发该官吏收缴外,合格的给票执照,交关务员验实裁角,缴纳税款后,给红筹,船出关。” 从梁头到梁头座数 滴水不漏 按朝廷规定,官员的船、太监的船、进士和举人的船过关可以免税。但对普通船只,在计算税款时,税官除了要查验核实清单,还要量船量筏。 在参观中,我还了解了一个收税计算单位:一百料(古代100料≈1立方丈)。以一百料为单位,计所载之多寡,以税其舟。根据船头长度与梁头座数进行估算,如遮洋船的头长一丈一尺,梁头十六座,便算作一百料,以此作为征税单位,计算纳钞银两(税)多少。(注:梁头和梁头座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梁头是清代对运输船征税的名目,“船计丈尺输税,曰‘梁头’”;梁头座数是个宽度概念,用于计算船的容量。) 各关对过往船只、竹木排筏进行测量。船只量大小,竹木排筏量长宽。弘治三年(1490)规定,竹木排筏过关,以绳量估,但绳子伸缩性比较大,测量往往不准确。正德四年(1509),改为竹篾测量。 在运河税史馆内还介绍了大运河沿线的临清、杭州(北新关)两个钞关,所收的税款均为朝廷直属,需分别缴本色钞(大明宝钞)与折色银(银两成色),前者归内府,以备皇帝赏赐专用;后者归太仓库(国家储备库),用于边防军需,均属专款专用。 北新关自景泰元年(1450)设关,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的170年里,每年船料商税银为四万两:天启元年(1621)到天启四年(1624),每年新增银二万两,到崇祯二年(1629)北新关新增银八万两。 随着历史的变迁(明代至清代)和交通工具(火车、汽车)的发展,大运河上曾经辉煌过的船只、钞关、码头所起的作用日渐消退。 从台儿庄回来后,我又到大关桥不远处寻访,见到古老低矮的北新桥和矗立的“北新关遗址”碑,碑上刻着:“北新关商贾云集,千艘万船,往返不绝……征税量居全国二十五个税关中第五位。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此关收税银十万两之多,约占全国各关税银总额的百分之八点八……” 读拭碑文,深深感受到北新关曾是出过“大力”的呀!虽然今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见不到它的“身形”,但后人并没有忘记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