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馅饼变陷阱:网络创业、就业成犯罪重点领域 跨出校门先听检察官的“碎碎念”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5-19 06:22   


杭州日报讯 “月薪最低一万元起,另有提成,工作内容请面谈。”温静(化名)是钱塘区某高校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成了某科技公司的一名新员工。进入公司后,温静每天都要在工位上拨打数百通电话,公司还经常组织话术培训。虽心存疑虑,但在高薪面前,温静还是选择听从公司的安排,直至沦为网络诈骗的帮凶……

温静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误入歧途,从事了违法犯罪活动,最终被法律制裁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久前,一场名为“大学生创业就业刑事风险防控”的研讨会在钱塘区举行,相关职能部门、专家学者、高校和民营企业代表都是“座上客”。

近日,记者对话钱塘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在毕业季即将到来的当口,请他们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涉罪现象做一些更具象的解读。

诈骗罪占比最高,网络创业就业成为犯罪重点领域

在研讨会上,来自北京的专家带来了一些数据——以“大学生”“就业”“创业”“刑事案件”为检索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进行检索,其中,在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1日期间,共有涉大学生创就业犯罪案例112个(已人工剔除了部分信息缺失较多的裁判文书)。

这112例案件共涉及17种罪名,包括诈骗罪,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印章罪等。其中,诈骗罪有77例,数量占比为66.4%,是目前涉大学生创就业犯罪案件中的主要罪名。

从学历来看,涉罪大学生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大专学历占比较高。

从参与程度来看,涉罪大学生在犯罪团伙或单位中一般担任普通业务员等层级较低的职务,所起作用较小,因此,所受的处罚也相对较轻。

“还有一个情况不容忽视,很多大学生投简历的第一步就是上网搜索,但网上的信息往往是真假难辨的。”曾参与过钱塘区人民检察院(当时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大学生案件工作专班的宗昊渊说,从办案实践来看,网络创业、就业已经成为犯罪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电信、金融、互联网科技、网络直播等行业。

宗昊渊曾办理过这样一起案件,某本科大学计算机系的几个同学,本想勤工俭学,兼职加入了师兄创办的一家互联网小公司,在明知公司从事网上制作、传播淫秽视频的情况下,仍参与日常网站维护等工作,直至案发。

“我们调查发现,这些涉案团伙往往有意雇佣涉世未深、初入职场甚至是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再一步步诱导他们成为网络犯罪链条的底层执行者。”宗昊渊说。

涉罪必须“一棒子打死”?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

沈颖是钱塘区人民检察院里有名的“双语普法达人”,这两年,她走进过钱塘区不少高校。在沈颖看来,大学生创就业犯罪频频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递增,就业竞争变大了,另一方面,当下网络营造的消费主义对年轻人的心理认知影响很大,此外,法治教育欠缺、家庭关心不够等也是其中的原因。

前不久的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大学生是社会的“预备人才”,求职涉罪案件应该一案一看,一些主观恶性较小、情节轻微的案件可以考虑司法处遇轻缓化。

不谙世事的学生因一次兼职沦为犯罪分子的帮凶,“一棒子打死”是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为此,宗昊渊和同事们开了一次会,经过长达数小时的讨论后,检察官们认为,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角度考虑,可以按照当前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这几名大学生做适当的从宽处理。“其实,最难的是把握好宽与严之间的度。”宗昊渊解释说,首先,对于抢劫、强奸等恶性刑事案件坚持当严则严,对社会危险性较大的犯罪嫌疑人该捕即捕。

“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每一位涉罪大学生的犯罪情节、主观恶性、在校表现、认罪认罚情况、退赃退赔情况、前科劣迹情况、帮教条件等要素,判断其社会危险性,对那些情节轻微的,可以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并设置一年的帮教期,助力涉案大学生回归正途,重新融入社会。”宗昊渊补充说,“当然,对于那些一开始误入犯罪组织的,但后又被利益冲昏头脑,积极参加犯罪,甚至成为骨干核心力量的大学生,肯定是要坚决予以打击的。”

“馅饼”的另一面可能是陷阱

有些“坑”其实很常见

如何减少大学生创业、就业涉罪现象的发生?此前的研讨会上,数位专家学者分析认为,首先,应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和政府的扶持力度;其次,相关职能部门还要提高对创业、就业信息平台的监管力度;此外,加强大学生、企业负责人的法治教育也十分重要。

在钱塘区人民检察院,每一位检察官都是“校园普法宣讲团”的成员,足迹遍布辖区高校。“我们在宣讲时,会从避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角度展开,尤其会重点讲解一些容易在求职创业中触犯的罪名,比如诈骗、职务侵占等。”沈颖说,就近两年的情况来看,此类案件数量已有下降的趋势。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由钱塘区人民检察院牵头打造的、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全周期不同阶段量身定制的“法治第一课”品牌,已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特色法治宣讲50余场。

“并不只有我们一家在行动。”沈颖告诉记者,刚刚成立的“钱塘区大学生创就业法律指导联盟”搭建了“1+9+14+N”的组织架构,即以“稳就业”为“1”个核心目标,由钱塘区人民检察院牵头,联合区法院、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人社局、钱塘科学城管理办公室等“9”个单位和平台,以及“14”所高校的就业处、“N”个辖区优质企业共同组建。

联盟成立后,各单位和平台将结合大学生创就业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免费开展创就业法律讲堂、高校法律坐诊、初创企业结对帮扶、送岗进校园等活动,集机关、平台、高校、企业四方之力,在法律法规咨询、企业合规发展、政策扶持等方面为大学生创就业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法律礼包”。

“有一些求职的‘坑’其实很常见,比如高于平均水平的薪资、过低的入职门槛、含糊不清的工作内容、过于随意的用工签约形式等等,年轻人在求职时,不能只看薪酬,不顾风险,‘馅饼’的另一面可能就是陷阱。”沈颖还有一些提醒,入职后,如发现自己陷入诈骗犯罪组织,绝对不能有法不责众等侥幸心理,应当尽可能地保存证据,并及时报案。

除了进校普法和专案专办之外,钱塘区人民检察院还在许多方面下功夫,比如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对网络招聘平台的监管力度,结合类案办理情况向相关职能部门提出建议,多措并举推动源头治理,能动履职护航大学生走好走稳创就业之路。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钱检 记者 王艳颖 实习生 曹佳维 制图 张妍  编辑:陈东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