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窑、纺织、印刷、酿酒……每类商品都有专门的作坊 工匠亭的棕编猫头鹰
杭州匠心市集 摄影 毛若浩
都市快报 一把剪子、一根针、一团丝线、一匹布,这些最寻常的器具,对于工匠来说,亦可勾勒江山。
匠味落在杭州,在清河坊酿出陈年的韵味,胡庆余堂、方回春堂、景阳观、万隆、西泠印社、王星记、张小泉等老字号,个个拎出来都余香袅袅。 9月25日,“御见清河坊·宋韵最杭州”2020南宋文化节启幕,经过改造的清河坊历史街区同步亮相。清河坊历史街区总体占地约22万平方米,北至西湖大道,南至鼓楼,西至吴山广场,东至中河中路。 南宋至今800年,时光之梭天工造物,将那一缕风雅,轻轻送入清河坊的楼台亭阁、青砖乌瓦、水流繁花。 昨天正值“926工匠日”,清河坊亮出了全市首批“匠心文化体验点”。随着“工匠”一词,我们一起“穿越古今”。 南宋官窑自文化差异中诞生 回溯南宋,当时的临安城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 “据时人记载,临安城有四百十四行,每行大约数十至百户。”浙江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徐吉军说。 南宋工匠不知凡几,还运斤成风。以南宋官窑为例,其澄泥为范,油色莹彻,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 徐吉军说:“在宋室定都临安后不久,当地就建了两座新窑,一座在凤凰山下,一座在乌龟山南麓。” 风雅是宋人骨子里的血脉,南宋统治者喜欢静穆幽雅的氛围,匠人们便把这种自然写意做进了瓷器中。 第三届“杭州工匠”、时任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所长叶国珍说:“南宋官窑的前身是北宋官窑,发展南宋官窑要攻克南北技艺差异的难关,从而实现文化交融。” 当时,北方的匠人来到南方,与南方的匠人首次合作,双方都有不同的习惯。 首先要解决材料的问题。叶国珍说:“南北宋官窑的制作材料不同,南宋官窑的胎料是用杭州乌龟山的紫金土和瓷石配制成的,这对北方匠人来说是首次接触。” 其次要解决烧制方式不同的问题。南宋临安城多丘陵,北宋开封府多平原,前者用龙窑烧制、后者用馒头窑烧制,就会对烧制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另外,南宋是用柴烧的,而北宋用的是煤,连燃料也不一样。 除却瓷器,临安城的丝绸纺织、造纸、印刷、酿酒、造船等技艺亦精巧绝伦。 徐吉军说道:“宋室南迁,汴京的织锦院、染院、文绣院、裁造院等机构相继在临安恢复。工匠们带来了汴京和北方其他地区的精湛纺织技艺,推动了临安官方及民间丝织业的发展。” 徐吉军总结了当时临安手工业的特征:门类齐、生产规模大、分工细致、制作精巧美丽。 南宋手工艺的细致,一方面体现在几乎每一类商品,都有专门的作坊;另一方面表现在匠人的“完美主义”追求上。 一两黄金一页书,是人们对宋版书的形容。徐吉军说,这是南宋匠作的精致,但背后最珍贵的,还数匠人对自己作品的高度责任感,宋版书上会有刻录者的名字,在刻录者看来,这就是他们雕琢的作品,以镌名来体现他们对书的负责。“正是这一份责任感,锻造了南宋手工业的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