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新区,我从事政府放管服改革工作,这让我有机会看到全国各地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余杭‘跑改’向基层延伸的经验做法走了全国前列。”高荣祥说,这让他坚定要来余杭的念头,所以当余杭区面向“清北”招聘党政机关储备人才时,他抓住了这个机会。 到岗后的高祥荣开始全面参与街道群众工作,还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参与余杭街道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每天跟着街道同事走村入户、夜访群众,让高祥荣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水平。 鉴于“双一流”人才发挥的实际作用、结合全区发展态势,今年5月,余杭不再将目光锁定在清北,而是面向全国“双一流”高校和世界百强名校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毕业生,面向更广领域,寻找更紧缺专业人才。通过资格审查、素质评价、视频面试、现场考核,目前,新一轮的“余杭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已进入体检环节。 让“清北生”在余杭扎根 经济发展需要匹配人才队伍 余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干部培养体系中,对于新进人员,一般先到乡镇街道基层锻炼,再流转到其他平台岗位,“这很正常。” 这些人才来到余杭后,如何让他们安心扎根,是一个系统工程。余杭对“清北生”的培养,从他们到岗报到时,就开始了—— 为“清北生”提供生活导师和工作导师,开设“菁航班”定期开展主题培训;用人单位根据人才特长、专业背景安排能够发挥他们作用的岗位,制定符合他们实际的“一人一策”培养方案;到职一年之后,组织部门通过考察了解表现情况,还会根据个人意愿、结合岗位匹配情况,作二次分配,根据专业背景和个人特长,不断优化调整队伍,人尽其才。 比如,一位英语专业人才,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调整到区外办;一名熟稔德语、喜欢历史的人才,从钱江经济开发区调整到良渚遗址管委会任职;一名公共管理专业硕士,从街道抽调挂职到区科协,专门服务院士专家和全区20余家科技企业,从事供需对接,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提供咨询建议。 “2018年初至今,这些‘清北’硕士博士状态大都比较稳定,因为余杭政策兑现到位、培养体系比较成熟。”这位负责人透露,第一批“清北生”来的时候,外界有一些质疑,他们内心也有点忐忑,“随着培养政策的落实,很快这些质疑和忐忑都打消了。” 人才培育体系的推进,形成人才引进的良性循环。从2019年开始,陆续有这些“清北生”的学弟学妹来打听:余杭今年还招“清北生”吗?一些在其他地方经历过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硕士博士,也来报名应考。 “他们看中的,其实是杭州的整体发展和余杭的环境优势,年轻人也许不知道余杭,但一定知道阿里巴巴。” 余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认为,随着余杭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经济环境、产业结构、人才生态等众多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余杭要发展,不仅需要吸引产业人才来创新创业,还需要从高站位和战略眼光,引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这位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