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在解读 有一群人,在闹市之中寻得一方静土,保持本心,然后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去做好一件事。 日前,中国丝绸博物馆(以下简称“国丝”)面向公众展出了16件来自清东陵的慈禧定东陵地宫和容妃园寝地宫出土的珍贵纺织品文物,包括袍服、夹衣、鞋帽、枕、褥、被以及荷包等品类。 事实上,每一件我们看到的珍贵文物,背后都有修复师们付出的时间、精力和汗水。 一丝不苟 妙手补霓裳 “每一件都参与,每一针都用脑。”经过文物修复师楼淑琦的手,它们就呈现出了最好的状态。 楼淑琦的话不多,朴实沉稳、从容饱满,眉眼之间传递出的专注力,正是这份职业带给她的。从事修复工作20多年,经过她手的文物已经达到上百件。 楼淑琦(左)在修复室 “纺织品文物修复工作,光静心不行,还要体力。”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修复室里,楼淑琦戴着老花镜,弯着腰,手悬空,拿着小磁块,压在桌上的明代丝织品文物上,“整个修复过程,平整是最难的环节。”而这一环节,她已进行了很多天。 此次展出的文物中,有一件绿绉绸平金绣福字女夹衣,满眼的“福”字,用平金绣布满。但它被送来时,服装变形和纤维糟朽情况极为严重。“装饰带、花边很多都脱散了。”楼淑琦回忆道,尤其是夹衣的袖口,经线断了只有纬线,拿在手上,变成了一绺一绺,像玉米须一样凌乱。 怎么办呢?她想了个办法:修复时在文物下垫一块背衬,上面盖一块绉丝纱,“像汉堡一样”把文物夹在两者中间,再沿着文物破损边缘缝补,带“福”字的夹衣袖口,就是这么修复的。 楼淑琦是从丝织厂最基层开始工作,对纺织品如数家珍,因此也能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修复时技术上的难题。 “修旧如旧”,是文物修复的一个重要原则。衣服分里外两层,修复师们需要将面料和衬里分别进行修复;糟朽严重,缝的时候力度不能太大;丝线凌乱,就一根一根理直;“福”字金线脱落严重,就按照原来的针线走向,细心缝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