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修物,也是修心 “对文物要有敬畏之心。文物修复,不仅是修物,也是修心。”楼淑琦是整个团队里最资深的,带团队也是她的工作之一,“我特别喜欢看到整个团队劲儿往一处使,一起来解决一件事的样子。” 戴华丽修复蟒袍 在丝绸博物馆的修复室一侧,从事了11年文物修复工作的戴华丽正在小心翼翼地穿针引线,十分娴熟地修补着一件明代的蟒袍。没有一样的丝线,她就找来一片红色的纱代替线。有时候一两个小时也只能修复几厘米。另一边,从业三年的周丽梅,正用钉针法修复宁夏出土的一件明代将军袍。常用的针法有十几种,每个修复师上岗以前都要熟练掌握。 周丽梅正在修复明代对襟上衣在这批展出的丝织品文物当中,修复难度最高,同时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莫过于清东陵慈禧地宫出土的陀罗尼经被。经被长290厘米,宽275厘米。陀罗尼经被上有25000多字的经文,却是由一个1997年生的小姑娘叶晔一一还原的。 宽、厚、专、精科研指导修复 事实上,作为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依托单位,中国丝绸博物馆承担了中国各博物馆大量纺织品文物修复工作。 文物到馆以后,记录工艺制作信息、判断病症,采用何种修复方案,都是“下针”以前要做的大量工作。“不能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轻易修复。”国丝馆技术部副主任王淑娟说,“文物复原的原则:首先是保持文物的原真性,也就是所谓的修旧如旧;其次是可再处理性;再者是最小干预。” 专业研究是始终博物馆的基础业务。如今,国丝馆已初步建立起以科学研究、修复保护、传统工艺三大步骤的纺织品文物保护研究体系。在保护、研究之外,国丝馆还坚持向大众传播其研究过程、复原织造的技术难点、复原工作背后的故事,使得文物故事更加完整丰富。 在修复室外墙上,印有四个大字“宽、厚、专、精”,王淑娟介绍说,“宽、厚”是指做人要宽厚,视野要宽阔;“专、精”则是做学问要专业,造诣要精深,正如给予这些文物重生的科研人员和修复师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