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这五千年的起点在哪里?人们通常认为是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但这一说法在国际上得不到广泛的认同。直到良渚遗址的出现,给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一个有力的实证! 上周日(3月10日)的“原地旅行·走读杭州”活动,西湖文化特使与20余名杭州市民走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
文化导师 赵 晔
本次活动的文化导师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史前考古专家赵晔。赵晔老师长期专注于良渚文化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莫角山宫城、卞家山等30多处遗址的考古发掘。出版《良渚遗址群》、《卞家山》、《湮没的古国故都》、《良渚文明的圣地》等考古报告和论著多部。 Part.1 当我们走进修葺一新的良渚博物院,在金牌讲解员王祺程老师的带领下穿越时空,感受良渚先民的生活与劳作,不禁为先民们精湛的玉器雕刻工艺、世界领先的水坝系统等折服。
在世人眼中,良渚以精美的玉琮而闻名。内圆外方的造型代表先人对“天圆地方”的认识,神秘的神人兽面纹无处不在,反映了先人高度统一的信仰。透过它们,我们或许可以想象,良渚先民以玉琮祭祀、祈祷的场景,以及先民们对图腾的崇拜与敬畏。
玉钺,虽造型简单却是王的权杖,是早期王权的象征。玉钺上方的神人兽面纹代表着“王权神授”。
遗址出土的稻米,体现了良渚先民拥有成熟的稻作农业,数量巨大的粮仓存储从侧面反映良渚先民富足的生活水平。
参观良渚博物院后,赵晔老师带领大家实地考察良渚古城遗址区,登上良渚古城宫殿高台,感受古城空间布局。
作为良渚王国的都城,良渚古城体量庞大,是良渚古国政治、权力和信仰的中心。宫殿区、内城、外层层次分明,高低落差体现良渚时期已出现明显的社会阶级分化。
反山墓地位于良渚古城的西面,发现有11座墓葬,出土众多玉琮、玉璧与玉钺,其中12号墓出土随葬品300多件,包含“玉琮王”,被认为是良渚国王之墓。因是迄今所见的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反山墓地也被称为“反山王陵”。
Part.2 下午的良渚文化沙龙同样在网易蜗牛读书馆举行,由赵晔老师担任主讲。 赵晔老师从良渚遗址的发现、环境与资源、物质与技术、艺术与信仰、国家与文明五个方面为听众解读良渚文化。
据赵老师介绍,1936年,施昕更先生拉开了良渚遗址考古发掘的序幕,历经80余年的探索与研究,良渚文明逐渐呈现在世人眼前。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5000年前的良渚古国呈现出早期国家的特征,其中显性特征为:拥有都城和国王,隐形特征为:出现复杂的等级社会,并拥有神权统治下的礼制,大量出土的玉器就是礼制的重要载体。
而“国家”的出现,正是文明的开始。 成熟的稻作农业、精湛的琢玉技术、高超的土建能力、复杂的社会结构、统一的宗教信仰、完备的国家形态……诸多要素构成了“良渚文明”。 良渚文化沙龙上,来自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宣教研究部的张倩老师就“良渚古城的申遗价值”、“良渚先民的生活状态”等诸多听众们感兴趣的问题与赵晔老师进行探讨。
良渚文明,让我们得以窥见五千年前中国文明形成时期的图景,对良渚先民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与遗迹,我们心怀感恩与敬畏,让我们共同期待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特 使 说: 在遗址、考古现场、博物馆里,了解良渚,一个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理想国”。 想象着北纬30°线上的良渚先民,如何在这片广袤的水乡泽国里筑土台、种水稻、建王国… 只是,我们无法知道他们向神灵祈祷什么,庆祝什么节日,也不知道他们遵守什么戒律。最重要的是,我们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故事」。这真是了解人类历史的一大空缺和遗憾。 ——第四届特使 黄崇崇 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通过良渚博物馆的深度讲解,穿越到五千年前感受良渚王国的稻作农业、骨角牙器、陶玉漆器、刻画符号、建都边界、文化信仰等,一根木棍连接五千年的古今穿越带来了深深冲击,走进遗址,听考古专家一一道来考古研究,深受震撼。 ——第五届特使 公婧宇 很高兴参加了本次"原地旅行·走读杭州"的良渚博物院导览活动,在赵晔老师和王祺程老师的带领下,我了解到约五千年前在这片土地上曾存在过的文明,他们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内外城布局有秩、更有着精湛的工艺。 当三十年亲自参与良渚古城遗址挖掘的赵晔老师,带我们走上莫角山台地时,环看四周,依稀可以感受到当时良渚古城宏大的布局。这一切都让我震撼! ——第六届特使 王亚杰 良渚5000年历史,短短几小时去了解你,还不够,期待再与你相遇。 ——第七届特使 毕力元 ▼延伸阅读▼ 看!八百年前的西湖…南宋画院的“西湖情” 坐船喝茶听讲座 …这个暑假读懂西湖,不妨来做“西湖百晓生” 良渚遗址申遗被列国家文物局2019工作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