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杭州百井坊地块,这块“绝版宝地”创造了历史,成为杭州有史以来第一宗总价超过100亿的纯商业地块。百井坊地块保存了杭州典型的坊巷里弄式传统格局,存有钱王井,天水堂,天主教堂,司徒雷登故居等具有历史价值及时代特点的建筑,世代居住的居民千余户,虽是“一炮仗”路的短巷,却留存着独特的风景与记忆。
浙江电视台的新闻报道 百井坊的变迁
百井坊最早是吴越国于唐景福二年(893年)在此地有福州营、大路营两个营盘的驻军。为解决兵营的饮水问题,于是在祥符寺北的一大片地块上凿了九十九眼井,号称“百井”。到宋代宝正六年(931年),《十国春秋》记载:“浚中兴寺戒坛院井,井九十九眼,号钱王井。九十九眼是眼数,非井数明矣。” 再到1133年的绍兴三年,这片已经是街巷的结构了,把仁和县署自梅家桥迁来,起名“招贤坊仁和县巷”,应该是巷子的第一个正式名称。修于1241-1252年间的南宋《淳祐志》则说:“有井九十九眼”,可见这些井都还在用。楼宣献《武林山》诗:“吴越大筑缁黄庐,为穿百井以厌之。 到元代,改名为“兴贤坊”,一直到明朝也称兴贤坊。 清代以钱王所凿之井起新名称叫“百井坊巷”,《康熙仁和志》:“祥符井,在祥符桥南,吴越王开,有九十九眼,今湮塞,仅存三井,相去各数十步。”一直沿用到1966年文革兴起改名潮,叫“人民路”,1981年恢复称百井坊巷。 如果从893年钱王开凿算起,到1984年7月杭州下城区政府调查,快1100年了,九十九眼井中最有名气的,即延安北路西侧行人道上的“钱王井”,于是被政府立碑保护起来。
从“百井”到“招贤坊仁和县巷”,再到“兴贤坊”,最终落定为“百井坊巷”,体现了这一块土地上千年历史的流变。“百井”为起源,“坊”的本义是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此地曾为县署所在地,一定位置显赫繁华热闹,是城市的中心地块了。之后又变身为一条寻常百姓的里弄街巷,但也是地处闹市而闹中取静。 百井坊巷原貌
天水堂
司徒雷登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