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这首脍炙人口、老少皆宜的《采茶舞曲》已经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经久不衰,是浙江歌曲的代表,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教材”,2016年,更为杭州G20峰会增姿添色。 《采茶舞曲》的创作者是我国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原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周大风先生,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首歌的诞生地并非在杭州西湖的龙井茶园,而是在距离杭州500公里的温州泰顺。 5月11日,《采茶舞曲》暨泰顺县茶文化主题宣传活动在东溪乡茶园里举行。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晓,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陈志军,周大风先生儿子周小风等家属代表,以及浙江音乐界的“大咖”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翁持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原常务副校长卢竹音,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郭克俭,温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赵玉卿,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授施王伟、骆介礼,浙江大风音乐艺术专修学校校长陈建国,音乐理论家潘方圣,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杭师大教授张承军,浙江音协副主席、杭州市艺术学校校长宋家明等出席活动,一起为“《采茶舞曲》诞生地”揭牌。 周小风说:“我父亲常说,《采茶舞曲》和泰顺有着天就的缘份,歌曲里的清清溪水和采茶姑娘的劳动和生活场景,说的就是当时的泰顺东溪,我父亲是因感而发,由情而作,创作了这首歌曲。”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郭克俭说,一个曲子可以在多种场合演唱、使用,是不多见的,但《采茶舞曲》做到了,这是中国民乐的力量,也是周大风老师深入生活、扎根群众的写照,泰顺劳动人民的场景感动了当时的周大风。 过去,大家对于《采茶舞曲》的创作地并不明了,直到2002年苍南县文化馆研究馆员萧云集和泰顺电视台编导赴杭州采访周大风后,才知道泰顺东溪是《采茶舞曲》的诞生地。在座谈会上,翁持更、陈建国、卢竹音、周小风、施王伟、骆介礼等人的发言勾勒出当时《采茶舞曲》与泰顺结缘的路线图。 1953年,浙江省文工团更名为“浙江省歌剧团”,之后改名为“浙江省越剧团”,1957年又成立了“浙江越剧二团”。周大风担任艺术室主任,一边从事越剧男女合演现代剧的作曲,一边重点研究民族音乐和全国地方戏曲和曲艺音乐。 1957年,周恩来总理先后五次来到杭州梅家坞,对杭州的茶叶大加赞赏:“好山好水好茶叶,可惜缺少专为反映茶叶生产的文艺作品。”在作家陈学昭的建议下,周大风去梅家坞体验生活,与茶姑茶农一起采茶、炒茶。1958年初,周大风去泰顺东溪乡茶区采风体验时,看到这里云雾缥缈的山峦,泉水叮咚的溪流,溪水两岸绿树成荫,茶园飘香;当地人们山上采茶,山下炒茶,田里插秧的场景,突然有了灵感,《采茶舞曲》的词曲在一个晚上一气呵成。 完成《采茶舞曲》后,周大风和剧团进京举办汇报演出。来看演出的周恩来给了《采茶舞曲》很高的评价,“这个《采茶舞曲》曲调还不错,有越剧味,也有时代特点。”周总理还提了个建议,说插秧插到天亮,违反了劳逸结合的规律,让周大风把“插秧插到大天亮,采茶采到月儿上”这两句歌词再改改。 周大风苦思了两三年,一直改不好这两句词。有一天,他在梅家坞采风,突然有一辆小车停在他身边,开门走出来的竟然是周总理。总理问他歌词改得怎么样,周大风如实相告,周总理笑着说:“我想了两句,你看看,‘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如何?”周大风听完很欣喜,重新灌录了《采茶舞曲》。 在东溪乡,不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顺土楼,还建成具有泰顺特色的茶馆、组建了《釆茶舞曲》木偶戏表演队等。去年4月6日,周大风《采茶舞曲》纪念馆也在这里落成,成了不少游客与中小学生驻足瞻仰的地方。 91岁的蔡子英老人永远忘不了自己与周大风在东溪结识、来往的时光。1958年3月,周大风从杭州带着一队文艺工作者来泰顺演出,并在东溪乡体验生活,乡里安排周大风一行住在东溪土楼,土楼对面便是蔡子英家。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周大风亲眼见证了当地农民、社员采茶、炒茶、田里插秧,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他还经常与蔡子英一起上山采茶,一起喝茶聊天,最终来了创作《采茶舞曲》的灵感。 延伸阅读: 追忆周恩来总理五上杭州梅家坞的往事 以茶之名,行摄“中国茶都”杭州
《采茶舞曲》作者 浙江著名音乐家周大风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