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愿意照顾这么多孩子? 为什么愿意寄养这些孩子?李文仙回忆起18年前,2001年,厂里效益不好,他们夫妇在杭州儿童福利院(瓶窑旧址)附近开了家小店,生意不错,唯一的儿子上高中住了校。 刚巧福利院开展寄养孩子走读康复班,李文仙想着家里冷清,打算在家里寄养一个孩子试试。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反正住得近,早上从校门口送进去,傍晚接出来就好。 一个,两个,寄养在李文仙家的孩子都渐渐喜欢上了新“妈妈”。 福利院内定期会组织寄养家长学习安全、护理知识,李文仙每个月都去参加培训。随着孩子的残疾程度,福利院对寄养家庭的要求越来越高,慢慢地,跟她同一批寄养的家庭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而李文仙成了寄养部里第一批接受康复训练的家庭,她也从普通的寄养妈妈转变成为班里的助养妈妈,在指导孩子生活自理、康复训练、行为规范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技巧和经验。 李文仙说,一个叫“小哲”的男孩是她这么多年能坚持下来的原因,小哲患有唐氏综合征,经过院里综合考评后,两岁多过来寄住,当时不会说话,不会走路。 李文仙向专门治疗唐氏综合征的专家医生学了按摩手法,一天五到六次,差不多按摩了一年多,突然有一天,小哲对着李文仙叫了一声“妈妈”,“我当时激动啊,马上打电话给福利院老师,我说小哲会说话了!会说话了!”之后,小哲的康复状态越来越好,4岁多时,小哲被一户美国家庭领养了。 “为什么要照顾这么多孩子?我真的没多想。就是第一个孩子在我家被别人收养开始,我的想法就是把孩子养养好,养好了就会有好心人收养他们,让他们也过上幸福的生活。”李文仙说。 这样的日子过了10年,李文仙的小店也关了,两夫妻每月拿着7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她也从当初“妈妈”的角色变成了“奶奶”。 李文仙拿出了一叠照片:“这都是孩子们和收养家庭寄来的。看到孩子们过得好,我真的高兴。前两天过节,明康(较早寄养的一个孩子,已在殡葬行业工作)单位放假,也回来看我了。” 这些年里,李文仙也曾有过放弃的想法。第一个孙子是儿子媳妇自己带大的,现在已经读初中了,第二个小孙女刚出生时,李文仙想过不寄养孩子了,帮忙带孙女。最后媳妇善解人意,说可以让自己妈妈帮忙带,让李文仙专心照顾这些孩子。 因为孙子孙女在外面上学的缘故,他们没有和李文仙住在一起,李文仙最开心的就是逢年过节或者双休日,儿子媳妇带着两个孩子过来,和他们团团圆圆吃个饭,然后一大家子人去瓶窑镇上逛逛。 问李文仙带这些孩子的秘诀是什么?李文仙哈哈大笑:“哪有什么秘诀,你对他们好,给他们爱,孩子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回报他们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