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记者 陆遥 区委报道组 张伟星 “我们村建文化礼堂啦!”这些年,说起农村文化礼堂,浙江人总是充满自豪。这一浙江创新的乡村文化地标,已经成为燎原的星火,照亮浙江乡野大地。 走进浙江乡村,要找文化礼堂,用不着导航,靠眼睛和耳朵就行。太阳下山时,你走到村里,那灯光最亮堂的地方,那欢声笑语最集中的地方,一定是村里的文化礼堂。 2012年底,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上田村建起我省首家文化礼堂。2013年3月,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会在上田村召开,决定全面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经过6年多的建设,现如今,全省农村文化礼堂的数量已超过1.1万余家。 上田村为什么成为我省农村文化礼堂的发源地,上田村的文化礼堂建设又有什么特别之处?近日,我们走进上田,一起探访感受文化礼堂的勃勃生机。 树起金招牌
“全省第一家文化礼堂,怎么就落户这里了?” 从临安区政府出发,驱车前往上田村,大约20分钟后,车子驶进一个山脚。一路上坡,便到了上田村界内。 上田村党支部书记潘曙龙一早就等在文化礼堂旁。“快进来看看,这就是我们的文化礼堂!” 上田村文化礼堂,不是一幢单独的房子,而是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群。没有潘曙龙做向导,还真摸不清门道。“我小时候村里基本上都是徽派建筑,后来慢慢消失了。”潘曙龙说,恢复徽派建筑就是找寻老底子的味道,让年长的村民能够回味从前,也让年轻人了解和传承上田文化。 文化礼堂最中间的位置是村文化广场,旁边依次坐落着乡治馆、荣誉室等。东边的一片建筑则囊括了剧场、文武馆、文昌阁等,来回走一趟,少说也要七八分钟。“室内部分有2700多平方米,室外广场有上千平方米。”说起文化礼堂,潘曙龙如数家珍。“下雨了,村民想要有更大的室内活动场所;放假了,小孩子要有地方可去……我们就边想边建,慢慢把各种功能都整合进来。” 看着功能强大的文化礼堂,我们不禁好奇:论经济,上田村算不上特别强;论规模,上田也不是特别大。全省第一家文化礼堂这个“金字招牌”,怎么就落在了上田呢?说到这些,潘曙龙也直呼没想到,并向我们揭开了一段“家丑”—— 清康熙年间,吴越王钱镠后裔迁徙至上田村,这里便成为钱氏宗脉保存较为完整的村庄之一。然而,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上田村,当年却没什么好名声,是板桥镇里出了名的“脏乱差”,人称“有女不嫁上田郎,旧房泥路满天灰。” 2005年,在外面做运输生意的潘曙龙回村任职。他认为要改变村里的现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根本上扭转村民的观念。于是,他决定从文化入手,重新捡起传统文化这块招牌。 于是,他和村里的文化人一起翻开家谱,梳理上田村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渊源,搜集村里的文化遗存。好不容易有了不少成果,才发现村里根本没有地方来陈列、展示这些“宝贝”。“总不能菜都要出锅了,才发现连个盘子都没有吧!”潘曙龙这才回过神来,牵头建设了村文化广场和特色农业展陈馆。“喏,这个就是当年的特色农业展陈馆,后来成了文化礼堂最早的多功能室。”潘曙龙指着不远处的一间屋子说。 当时只道是平常。潘曙龙怎么也不会想到,不经意间播下的种子,最后竟能长成一片繁茂森林。 2012年,为了满足群众越来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临安提出建设“文化礼堂”。已经建成不少文化设施的上田村,理所当然成了首批试点村。当年12月,经过改建,上田村文化礼堂露出真容,宽敞的文化广场加上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室,引得村民纷至沓来。 墙内开花墙外香。2013年3月,小小的上田村,迎来了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会。那一年,上田成了文化礼堂建设的模板,接待了全省几乎每一个县(市、区)的考察团,文化礼堂也边运营边扩大,慢慢把各种功能都整合了进来。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点到面,由盆景到风景。2013年起,“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连年被写入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省里还相继出台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指导意见、计划、标准等文件,成立了省市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利用农村各类建设项目资金。100家、1000家、1万家……截至目前,全省农村文化礼堂数量已经超过1.1万家,遍布乡野大地,点点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捎着家常味、带着泥土气的文化礼堂,已成为乡村的精神文化地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