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强,1954年出生在宁波余姚普通职工家庭,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他是法语翻译专家,上个世纪90年代,靠业余翻译的收入贴补家用并买了三套房。 但他至今没有买过一辆汽车。 在他位于杭州市中心的家里,藏着他心爱的“十三姨太”——13辆单价都在上万元的自行车。 他是把环法大赛介绍到国内的第一人,也是浙江第一个自行车俱乐部的发起人,历时近40年终于圆了自己去法国骑行的梦。 他与我见面的地点,选在浙江外文书店三楼的咖啡店,40年前,他在这家书店买了自己的第一本法语书。 都市快报与浙江省社科联联合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1978-2018我的编年史”,以下是朱佳强的自述—— 1976年 骑行上海 这一年,或骑自行车,或徒步,耗时8年,先后到达40多个国家,环游地球的浙江湖州人潘德明病故。 这个消息,触动了当时正在杭州萧山第一农垦场下乡务农的我,决定从杭州骑自行车到上海。 我用5斤粮票跟农民借了一辆28寸的永久牌自行车,和一个跑友一起,带着地图册、打气筒、两筒月饼和一个装着修车工具的帆布包,凌晨4点从萧山出发,晚上10点到达上海淮海中路。 怎么证明我们到过上海呢?刚好我们骑了十几个小时的石子路,裤子都磨破了,就在淮海中路的商店买了新裤衩换上,再把发票收起来当了证据。 第二天我们又从上海骑回杭州,两天骑了600公里。 1978年 意外录取 除了对骑行产生浓厚兴趣,在农场务工期间,我还沉迷于另一件事——听电台广播学法语。 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应邀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也就是这个时候,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外语教学节目,教英、日、德、法等多门外语。我对法国文学有偏爱,想着学好法语,以后可看原著,那多好。 一套当年的法语广播教材,每天叽里呱啦地读一两个小时,共5册,我自学两年,全会背了。 1976年,复旦大学为新华社代培驻法记者,我被推荐去了。面试老师听了我学法语的经历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痴迷法语的。” 回到农场,消息就传开了,大家都拿我开玩笑说“朱佳强被复旦大学录取了”。 然而,我等啊等啊,并没有等来录取通知书。 时间来到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有了上次失败的经历,我有点自卑,根本不敢想名校,报了湘湖师范。 考试那天,我是最后一个交卷的,写完卷子还有考试时间,别的考生都走了,我舍不得走,就在空白的草稿纸上写起了法语作文,写“我是怎么学法语的”,两个监考老师就站在我后面看我写,我写完一页纸,她们就递了新的空白纸给我,我写了整整两页纸。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不是湘湖师范,而是南京大学的,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因为当天有一个监考老师是南京大学的,是她把我从湘湖师范“抢”走了。 但我至今不知道是谁帮我报的法语加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