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鼓足勇气打电话,想感谢你们
2002年7月5日,快报报道了大学生暑假难找工作。随后几天,快报刊登了数百条“聘请家教的需求信息”和“想做家教的大学生信息”,小冰的名字就在这些名单中。
女读者“小冰”昨天打来电话:
当年写报道的记者何岚跟她通了电话
她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
昨天13:23,读者“小冰”来电:2002年,快报的何岚记者写了一篇关于大学生家教信息的文章。我报了名,快报登了我的信息。那个时候,我正在读大学,因为家里发生巨变,是这份家教工作让我找回了自信。我现在已经30多岁了,从事财务工作。虽然事情过去十多年了,但我还是想感谢快报和何岚记者。我早就想打电话感谢快报了,只是没有勇气,今天我鼓足勇气,打你们的电话,感谢你们!
小冰说的文章刊登在2002年的暑期,从7月5日至7月18日,快报接连刊登了5篇大学生找家教的报道。
事情起源于2002年7月3日,杭州市人才市场举办了一场“暑期大学生勤工俭学招聘会”,会场上总共400个岗位,结果来了6000多名大学生。考虑到安全问题,市场正大门开场不到半小时,不得不暂时关上。
7月5日,第一篇报道《大学生打工为什么没人要》出炉。快报记者何岚报道了事情经过,并根据用人单位要求和大学生实际情况总结出:做家教是大学生最合适的工作。为了帮助大学生找到家教岗位,快报决定帮忙刊登“找家教”和“做家教”的信息,帮双方牵牵线。
在接下来的几篇中,快报陆续登出了数百条“聘请家教的需求信息”和“想做家教的大学生信息”,小冰的名字就在这些名单中。
昨天下午,我把小冰的谢意转达给何岚。
何岚现在是快报“乐活杭州”团队的负责人,一个女孩的妈妈。因为部门不同、楼层不一样,我来快报8年,也是与何岚第一次见面。她回想起当初的事情,仍然记忆犹新。
何岚:我是1999年进报社的,一开始做社会新闻,接到电话就出去跑,蛮辛苦的。但我感谢那段时光,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事情我都接触到了。
快报以“生活因温暖而美好”为理念,我们一直都希望让城市的每个人感受到温暖,让老百姓感受到有人在关心他们,尤其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
我记得,快报有个打工者信箱,打工者们会写信来倾诉,很多信写得非常感人,我保留到现在。报纸对他们来说是心灵的寄托。
2002年,我26岁,看到好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写了这篇报道。我们还搭建了一个平台,帮他们找工作!
他们(大学生、家长)打电话来,说了自己的信息。那时候没有微博、微信,我们的85100000热线很难打进来的,短短几个小时,就有几百名家长和大学生来报名。
我先采访了一些大学生,选了一些迫切需要工作的人刊登。又采访了家长,刊登了他们的各种要求。说实在的,大学生找家教也挺不容易的。
小冰是临安人,37岁,目前在当地一家房产公司做财务,是一个男孩的妈妈。个子娇小,说话声音也小。
“小时候成绩不好不坏,中考发挥失常,没考上高中,去读了中专。”小冰说,好在自己好学,坚持读了大专,往后又在夜大读了本科。
做家教时,小冰读大专二年级,虚岁21岁。“我家境很一般,有个弟弟也在读书,我经常看报纸留意助学贷款。”
她看到了快报刊登的家教信息,就打电话进85100000热线。“我在寝室里面,用寝室座机打电话进快报报名,很多人在打电话,一直忙音,我是最后几分钟打进去的。”
7月中旬,快报刊登了小冰的名字、电话、学校、特长。小冰记得,一登出来,家长打电话进来找她做家教的特别多。
那时,她在杭海路的一高校读书,因急需要钱,就一口气找了3份家教,其中两份家教找在四季青附近,一份找在比较远的骆家庄。
暑假里,她一有空就奔往这三个地方,没什么业余时间。让她感到温暖的是,这些家长们都通情达理,对她很客气,工资都按周结算,一分不少。其中一个家长对她很满意,暑期结束后还继续留了她几个月,直到后来来了“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