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平凡的伟人 我们不能忘记
“忠骨何须桑梓地,人间自有真情在。”
“遥寄一炷香,往事涌心头。”
……
清明小长假的雨淅淅沥沥,浙大校园里比平时少了许多人,春花和青草安静地摇曳。医学院一处静谧的小花园里,立着的“无语良师碑”前摆满了祭奠的鲜花和温情的寄语。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清明时节,前往亲人的墓前祭扫是寄托哀思最好的选择,然而有一群人,他们走后却没有留下一方青冢——他们将遗体献给了国家甚至全人类的发展事业。
校园里的一角,她找到了思念母亲的寄托
“母亲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而我们做儿女的,该去哪里追思?这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曾让我很痛苦。”陈女士的母亲在上世纪90年代签下遗体捐献协议,2014年去世后,她的遗体留给了浙大医学院。
陈女士的母亲因为家族遗传病史,一生都在遭受病痛的折磨。“母亲去世的时候八十多岁,即使最后几年因为病情影响患上了老年痴呆,也没有忘了捐出遗体的事,经常挂在嘴边。”陈女士告诉记者,母亲是靠着国家给她开的药才得以维持生命,她觉得应该回报社会。
尽管尊重了母亲的决定,一直希望母亲可以入土为安的陈女士,还是不太理解她的选择。直到后来,母亲走了,陈女士每次去医院看病的时候都会想:“也许正是因为像她这样的志愿者,才帮助医疗事业发展到今天。”
2014年,杭报的一篇报道让陈女士了解到,在浙大医学院的校园里,还为这些遗体捐献者立了一块纪念碑。
此后,每年的清明节,陈女士都会到这里寄托对母亲的思念。“感谢社会还能记得我的母亲。”陈女士说,她那颗无所适从的心得到了安慰。
这是群了不起的人,我们应该记住他们
像往年一样,今年的清明节,无语良师碑前,站满了前来纪念遗体捐赠者的浙大医学院师生。他们身着白大褂,手捧鲜花。
前来祭奠的人当中,还有杭州市遗体捐献俱乐部的发起人吴志夫。
2007年,吴志夫发起成立了杭州市遗体捐献俱乐部,所有遗体捐献者的遗体都会送至浙大医学院。吴老先生已年届耄耋,仍坚守着这份事业。
“这是一群了不起的人,我们应该记住他们。他们之中有的人甚至一家三代都签订了捐献协议。”吴老先生说。
吴老还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很多人还不能理解遗体捐献,一年最多只有七八个报名的人,其中还有因为没有征得亲人同意而最终放弃的。但如今,每一年都会有四五十名捐献者前来报名,成功率达到100%。
2012年,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医学院的一角,无语良师碑立起,每一位遗体捐献者的姓名都以金色的字体镌刻在碑面。此后的每年,都会新添许多名字,他们离开了人间,却融入了历史。如今,这座碑上已经记载了452位平民英雄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