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来购物,有人来怀旧“一直说要搬,没想到一下真搬了”
白鹿鞋城即将搬离武林门牵动二十余年的城市记忆
“白鹿生,白鹿长,白鹿的鞋子养大她”。4周岁的淼淼,在满月后不久,就被爸妈带到了白鹿鞋城,成了大家的宝贝。
市民李先生来了好几趟,不买鞋,而是用镜头记录下搬迁过程。
浓浓的皮革味,屋顶摇着电扇,一格格店铺紧密排列。童鞋、女鞋、男鞋,各种类型的鞋子在货架上一字排开。摆门口的往往很便宜,竖个牌子挂个最低价,款式也比较老。而放里面柜台上的则是精品,外形鲜亮的会被放在醒目位置,喜欢了,就走进去试。相信这是很多“老杭州”关于白鹿鞋城的记忆。
昨天下午,白鹿鞋城的侧门,一进门,四方布告栏里,白底红字的标语很醒目:“白鹿鞋类市场,8月31日停止营业。”大多数店铺的铁闸门紧闭,仅剩的十几家店铺都已经集中在鞋城的正门口,抓紧时间做“最后的处理”。
“最后几天了,生意都不大好。”一家卖帆布鞋的帮工老周没有把“阵地”转移到正门口去,而是在市场深处的老店打包。“能卖一双是一双。还是赶紧搬到东站那边去吧。”老周把没卖完的鞋子用大纸箱全部打包好,封箱胶带贴牢,“明天就雇人拉到新店去。”
这次,白鹿鞋城,是真的要搬了。
定格老鞋城
说起“白鹿”两个字,老杭州记忆里跳出的,一个是餐馆,一个就是位于环城东路的白鹿鞋城。
白鹿这个名字也很讲究。相传,东晋学者郭璞在郭公山上选址,始建温州城时,有一只白鹿衔花跨城而过,被认为是吉祥的征兆。因此在温州,就有许多叫“白鹿”的商店,有人推测,当初给这个鞋城取名时,也寄予了这个含义。
自从开张以来,白鹿鞋城一直是杭州人淘鞋的好去处。如今接近尾声,卖鞋,淘鞋的经历,也成了回忆。
剪影 A 鞋城生活了20余年
“我们做得更多是批发,全国各地来的人都有,零售倒其次。”
1994年,初来杭州的张朝民开始学做生意,因为看上了白鹿鞋城的地段,他在一区租了一个店铺,从温州拿货。慢慢的,他开始熟悉起关于卖鞋子的各种套路。
1995年,觉得生意不错,老张就在扩建的二区买了一间摊位,花了两万多元钱。之后,他的生活与鞋城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是属于他在鞋城的一天,早上五点多起床,六点赶到鞋城。一般七点不到,就会有客人陆续过来,他们大部分都是批发拿货的,上午九点多是客人最多的时候。
张朝民的摊位在647号,主打帆布鞋。这几天,他将一些“压箱底”的鞋子都拿了出来。“20元到30元一双,一般不是价格还得太低,都卖出去了。”
剪影 B 做生意叱咤风云
鞋城一进门,有这么一个老板娘,脾气豪爽,嗓门蛮大,一找零,就从身上掏出一大叠钱,嘴里还不忘招揽着生意,“小姐妹,你再看看。”
老板娘姓许,资历老,大家都叫她一声“晴姐”。“我从1992年起就开始在这里做生意了,这么多年小姑娘都变老太婆咯。”晴姐笑着指指前面的一排鞋子,“这些库存清掉我就搬去老东站咯。”
聊起这些年在鞋城的经历,晴姐放下手头的鞋子,一脸认真。“最早白鹿鞋城都是从新天龙过来的商人,这些年,鞋城也多了,再加上淘宝一冲击,和过去是不能比了。
晴姐告诉记者,去年的时候市场里就张贴了停止营业的告示,但当时没有后续的安置措施。“看到公示的时候,其实心里也没那么慌了,毕竟心里都有数,这里是差不多要关张了。”她说,“后来通知说要在艮山西路安置新店铺,不过数量没那么多,僧多粥少,要各家抽签。”
说到这里,晴姐有些兴奋:“我手气不错,抽到了鞋城里的店铺,抽到空号的人只能拿到周边位置的商铺,那边商业环境没那么好,不过也是没办法的。”
新鞋城印象
昨天,许多特意来鞋城里购物怀念的老杭州人,问起最多的问题就是,白鹿鞋城真的就这样结束了吗?
其实自2000年以来,有关白鹿鞋城的种种猜测就从未间断。有说拆迁,有说重建,只因鞋城地理位置太过优越,成为众人追逐的目标。十多年来,鞋城里的摊贩们一直为此担心,但却始终没一个结果。
同样开了二十年商铺的王琦大姐说,对于白鹿鞋城的老商户们来讲,要么搬到艮山西路上的鞋城,要么转移到九堡的新白鹿鞋城,要么就索性离开这个行当,各奔东西。
之后,记者来到艮山西路116号附近,也就是白鹿鞋城的“新家”。由于该市场于8月8日刚开始试运营,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能见到许多在装修、装潢的商铺,顾客也不太多,更多的是快递员和来往的工人。开张率大致只有四成。与老鞋城相比,新地方在设备上总是有些改进,“有空调了,地面平整了,通道也更加宽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