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降压必须平稳,即使血压达标了,减量和停药也需循序渐进。 “你的血压达到目标值一年后,可咨询医生逐步减量,减量后经过观察期,再遵医嘱是否能停药;与此同时,你还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去除心血管危险因素,降低自己的心血管风险评级。” 朱教授提醒,减量和停药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小心地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在减药的过程中,必须监测血压的变化。 心血管病博士生导师详解高血压服药九大认识误区 1.凭感觉用药,没有什么症状不用吃药。 朱教授: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轻重不一定有关系。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有些人血压明显升高,但因为患病时间长,已经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仍没有不适的感觉,直到发生了脑出血, 才有了“感觉”。 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如每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血压是测量出来的,决不能“跟着感觉走”来估计血压。 2.不愿意过早或长期服药,认为服久了有抗药性,甚至会产生肾功能危害。 朱教授:这是非常错误,而且十分危险的观点。 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是越早服药获益越大(除了早期的轻度高血压患者)。 而且,目前常见的降压药均无肾毒性,甚至ACEI,ARB类降压药物对轻中度肾功能损害有益;其实,高血压本身是肾衰竭的重要诱因,很多高血压患者出现肾衰竭,就是因为控压不好。 再次提醒:血压升高的主要危害是不知不觉中损害心、脑、肾等多个器官的功能,血压控制得越早,心、脑、肾各器官远期预后越好。 3.血压正常平稳了就减量或停药。 朱教授:有些患者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就认为高血压已治愈,因而自行停药。 高血压不是感冒,高血压不能治愈;只能通过综合治疗被控制。 擅自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 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更严重。正确的做法是,在长期的血压控制达标后,小心地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和种类。 4.单纯依靠药物干预,忽视生活方式干预。 朱教授: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压药对治疗高血压来说缺一不可,两者必须结合,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 所有的高血压患者,自始至终都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吸烟、过量饮酒、高盐膳食等不良习惯不加以控制,单纯靠吃药,药物再好也难有良效,很多人服用两三种降压药但血压仍难达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高血压膳食疗法最主要的关键点是减盐——严格限盐可有效降低血压,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健康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6g,高血压患者不超过3g。 5.只服药,不监测效果,不测血压值。 朱教授:只服药而不关注血压值,这样不能保证血压长期平稳达标。另外,降压原则强调个体化用药,其中一项便是坚持定期对血压进行监测并记录,以便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联合用药,并在降压效果改变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6.不按医嘱服药,听说某种药效果好就自行购买服用。 朱教授:有些高血压患者或按药店的推荐用药,或认为价格越贵的药越好,或是看别人服用什么降压药有效,就是不按医嘱服药,喜欢自行购药服用。 要知道,每种降压药的降压机制各不相同,都有其适应证,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果你有其他并发症,联合用药方案更是需要个性化设计。 医生在为患者选择降压药物时会先做必要的化验检查,兼顾到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的情况,选择能有效降压、对患者无不良影响而且能保护靶器官的药物,在医生指导下治疗,才是合理安全的治疗方法。 7.认为血压降得越快越低,效果越好。 朱教授:降压的原则就是平稳。有些患者用药仅几天,血压下降不明显就开始抱怨药物效果不理想,要求医生加药或频繁换药。 但事实上,高血压患者应避免血压下降速度太快以及降得过低,以免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导致缺血事件,甚至并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尤其是老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