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心血管病教学委员会主任朱建华: 高血压患者九大服药误区 上网搜索“高血压一定要吃药吗”,结果页面显示有13,300,000篇相关文章。 “不想吃药、自行换药、擅自减量或停药,高血压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源于他们对高血压病的认知混乱。” 浙江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教学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浙大一院心内科主任朱建华教授表示,中国高血压患者治疗率、控制率偏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服药习惯差,对高血压药物干预有太多认识误区。今天,朱教授就高血压患者最关心的服药问题一一解答,并为大家细数9个高血压服药认识误区。 为什么高血压需终身管理? 它是一切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一切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持续的血压升高主要损害心、脑、肾、全身血管等靶器官,最终可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衰竭、主动脉夹层等并发症;降压治疗的目的,就是让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到目标水平,从而降低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和肾脏疾病等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危险。” 而且,由于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一旦发生就需要终身管理。 确诊高血压但不想吃药? 除非你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高血压的终身管理不等于终身服药,对于部分低危的轻度高血压患者,可暂缓药物干预,建议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如多次诊室测血压,尽可能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血压监测,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然后决定是否以及何时开始药物治疗。” 朱教授介绍,这部分可暂缓服药的高血压患者,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诊断为高血压1级,即轻度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 且舒张压<100mmHg)。 2.未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肾脏疾病或糖尿病; 3.确诊后3个月内,通过单纯的生活行为能够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当然,如果这部分患者经生活方式干预三个月后血压未能达标,应立即启动药物治疗。” 觉得自己血压达标了要停药? 首先你得确定自己是真的达标 其次停药前先遵医嘱逐步减量 “有些患者,血压逐步稳定后就擅自把药停了,觉得自己没问题了,很多突发脑卒中都是这些停药的高血压患者。” 朱教授说,其实高血压患者老想着停药就是个误区,高血压患者治疗的获益,主要就来自于降低血压水平本身;而且临床上,多数高血压患者并不清楚怎么样算血压达标。 首先,不同类型的高血压患者的达标目标值是不同的: 根据我国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及已经即将发布的2018年修订版,一般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收缩压/舒张压)降至140/90mmHg 以下;65-79岁老年人的血压应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如患者可耐受,则可降至<140 /<90 mmHg; 80岁以上老年人血压应控制在150/90mmHg以下;而伴有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或脑血管病的高血压患者治疗更宜个体化,一般可以将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 “而且,并不是说你的血压连续测出一周或一个月达到目标值就算达标了,你的血压至少要达到目标值一年以上时间。”
第二,降压必须平稳,即使血压达标了,减量和停药也需循序渐进。 “你的血压达到目标值一年后,可咨询医生逐步减量,减量后经过观察期,再遵医嘱是否能停药;与此同时,你还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去除心血管危险因素,降低自己的心血管风险评级。” 朱教授提醒,减量和停药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小心地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在减药的过程中,必须监测血压的变化。 心血管病博士生导师详解高血压服药九大认识误区 1.凭感觉用药,没有什么症状不用吃药。 朱教授: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轻重不一定有关系。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有些人血压明显升高,但因为患病时间长,已经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仍没有不适的感觉,直到发生了脑出血, 才有了“感觉”。 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如每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血压是测量出来的,决不能“跟着感觉走”来估计血压。 2.不愿意过早或长期服药,认为服久了有抗药性,甚至会产生肾功能危害。 朱教授:这是非常错误,而且十分危险的观点。 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是越早服药获益越大(除了早期的轻度高血压患者)。 而且,目前常见的降压药均无肾毒性,甚至ACEI,ARB类降压药物对轻中度肾功能损害有益;其实,高血压本身是肾衰竭的重要诱因,很多高血压患者出现肾衰竭,就是因为控压不好。 再次提醒:血压升高的主要危害是不知不觉中损害心、脑、肾等多个器官的功能,血压控制得越早,心、脑、肾各器官远期预后越好。 3.血压正常平稳了就减量或停药。 朱教授:有些患者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就认为高血压已治愈,因而自行停药。 高血压不是感冒,高血压不能治愈;只能通过综合治疗被控制。 擅自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 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更严重。正确的做法是,在长期的血压控制达标后,小心地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和种类。 4.单纯依靠药物干预,忽视生活方式干预。 朱教授: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压药对治疗高血压来说缺一不可,两者必须结合,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 所有的高血压患者,自始至终都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吸烟、过量饮酒、高盐膳食等不良习惯不加以控制,单纯靠吃药,药物再好也难有良效,很多人服用两三种降压药但血压仍难达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高血压膳食疗法最主要的关键点是减盐——严格限盐可有效降低血压,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健康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6g,高血压患者不超过3g。 5.只服药,不监测效果,不测血压值。 朱教授:只服药而不关注血压值,这样不能保证血压长期平稳达标。另外,降压原则强调个体化用药,其中一项便是坚持定期对血压进行监测并记录,以便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联合用药,并在降压效果改变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6.不按医嘱服药,听说某种药效果好就自行购买服用。 朱教授:有些高血压患者或按药店的推荐用药,或认为价格越贵的药越好,或是看别人服用什么降压药有效,就是不按医嘱服药,喜欢自行购药服用。 要知道,每种降压药的降压机制各不相同,都有其适应证,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果你有其他并发症,联合用药方案更是需要个性化设计。 医生在为患者选择降压药物时会先做必要的化验检查,兼顾到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的情况,选择能有效降压、对患者无不良影响而且能保护靶器官的药物,在医生指导下治疗,才是合理安全的治疗方法。 7.认为血压降得越快越低,效果越好。 朱教授:降压的原则就是平稳。有些患者用药仅几天,血压下降不明显就开始抱怨药物效果不理想,要求医生加药或频繁换药。 但事实上,高血压患者应避免血压下降速度太快以及降得过低,以免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导致缺血事件,甚至并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尤其是老年人。 一般来讲,降压治疗要缓慢、平稳,4-12周达到目标值为佳。 8.测压过于频繁,测出几次偏高就认为自己降压不达标。 朱教授:血压本身有昼夜节律的变化,一个人24小时血压水平是不恒定的,有峰有谷,不同时间段测量血压,其数值有所不同是正常的,而且血压还受诸多内外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心理、身体等因素。 对此,不能认为是血压不稳而频繁加减药量,可尝试优化测量方法后再观察,或是去医院做个动态血压检测。 9.治疗一个阶段后不愿意换药,认为自己原来的药效果好。 朱教授: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医生常常会根据患者的血压变化、症状、药物副反应等进行综合评估,改变治疗方案或调整用药。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 还有一个温馨提示:确诊高血压后 你坚持复诊了吗? “很多高血压患者在确诊后都会忽视复诊,而这关系到降压效果的监测和降压方案的及时调整。” 朱建华教授提醒,对于血压控制未达标的患者,随访频率为每2-4周,直至血压达标,随访内容包括:查体(血压、心率、心律,超重或肥胖者应监测体重及腰围),生活方式评估及建议,服药情况,调整治疗。 对于血压控制达标的患者,建议复诊频率为每3个月1次,复诊内容包含:有无再住院的新发合并症,查体,生活方式评估及建议,了解服药情况,必要时调整治疗。 除上述每3个月随访事项外,高血压患者还需进行年度评估,内容包括再次测量体重、腰围,并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同初诊评估),即血常规、尿常规、生化(肌酐、尿酸、谷丙转氨酶、血钾、血糖、血脂)、心电图。 有条件者建议选做: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尿白蛋白/肌酐、胸片和眼底检查等。 “高血压不只是一种症状,更是一种危险的疾病,希望大家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的病症,规律服药,健康生活,坚持复诊,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