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通讯员 陈正奇 赵波 记者 邹冉)“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脱贫倒计时666天”,在唐俊的朋友圈里,有这样一张图片,是他三月份拍摄的在办公室门口的电子倒计时牌,对于这块倒计时牌,唐俊并不陌生。 2018年4月,唐俊便从杭州来到黔东南挂职,走上黔东南州扶贫办副主任的岗位,投身脱贫攻坚这场无硝烟的激烈战斗。那时的他,看到单位的第一个标志性物品就是这块倒计时牌,他顿时握紧拳头,感到肩上关系着黔东南5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工作需要自己更坚实的努力,他是这么想的,也坚持这样做了。一年来他始终牢记肩上的使命、杭州的嘱托,怀着对黔东南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为基层群众带来资金、引来技术、挖来龙头企业、设计好项目,激发当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动力、信心和决心。 大山里产业发展难 根据当地特色深挖产业扶贫 黔东南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477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了九成,这里是杭州对口帮扶(支援)的八个地区之一,所辖16个县(市)中有15个是贫困县,几乎占了杭州帮扶任务的一半。 黔东南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给唐俊带来不小的考验,让他吃了不少苦头。“山路十八弯”,盘山路既险又陡,遇雨雪天气常碰到塌方和冰冻打滑,颠簸的路途极易造成晕车、腰背疼痛,诱发眩晕症;喀斯特特征突出的黔东南土地稀少且贫瘠,在产业上缺乏好的管理、技术和人才,项目落地制约重重……但这些困难都没能阻挡他,通过与贫困地区零距离接触、与杭州方面积极对接,想方设法找寻好项目、好产业,2018年、2019年分别安排了5.864亿元、6.35亿元帮扶资金,接受杭州各类社会帮扶资金(物资)1.46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25个,覆盖全州1千多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6百多个,受益贫困人口10余万人,引导吉利集团、华东医药等105家浙商企业新增投资达33.2亿元,帮助引进西红花种植、种桑养蚕、航天构树等各类技术140项。 架起杭黔两地桥梁 扶持经济发展短板 因挂职岗位特殊,既是杭黔两地的桥梁纽带,也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参谋,还是基层战斗的指挥员,唐俊通过努力胜任了这些角色。在初步接触后,他发现当地脱贫攻坚的短板主要有三个:产业发展弱、就业效果差和项目推进慢。他立即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到各个相关的州直部门、重点企业一一上门实地考察,商量对策,开展了产业与就业扶贫专题调研、“老病残”贫困人口扶贫问题专题调研等。又查阅资料,咨询浙大、川大等高等院校专家教授,联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完成了《杭州助推黔东南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与对策研究》课题。想方设法找出造成短板的原因,提出解决的路径和举措。在研究“十三五”东西部协作规划的基础上,细化制定《杭州市助推黔东南州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并围绕产业合作和劳务协作分别推动杭黔两地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提高帮扶地区造血功能,这是唐俊一直努力的重点,而这一年多的努力也带来了丰硕成果。一年来,唐俊所在团队有力有效助推黔东南6个县脱贫摘帽,612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减少贫困人口30.5万,杭黔东西部协作任务全面超额完成,在国家考核中取得了好成绩,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吉利集团精准扶贫模式等获中央领导充分肯定……看了看办公室的倒计时牌匾,唐俊和他的“战友”们心中更加充满斗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