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在位的北宋是一个“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清平盛世,被称为“仁宗盛治”。宋仁宗的“忍”和“仁”,开创了一幅浪漫的政治图景,群星璀璨、繁星争辉。 在电视剧《清平乐》中,出现的“人文天团”团员就有蔡襄、文彦博、富弼、夏竦、苏轼、司马光、晏殊、宋仁宗、吕夷简、韩琦、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苏舜钦、狄青(下图,自左至右)。
▲ 《清平乐》“集贤致远”群像海报:宋仁宗与他的人文天团
在昨晚的剧情里,宋仁宗又送走了一位天团成员:范文正公范仲淹。不禁有所唏嘘,叹笔者本人曾经求学于范仲淹所创建的学堂。
▲ 《清平乐》剧照
“育材之方,莫先劝学”的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江苏吴县(现江苏苏州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少年时家境贫寒,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睢阳应天府书院(在今河南商丘睢阳区)读书。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进士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集庆节度使推官、泰州海陵西溪盐仓监官、兴化县令、秘阁校理、河中府通判、右司谏、睦洲知州、苏州知州等职。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仁宗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 北京故宫南薰殿珍藏的范仲淹像,清宫殿藏画本
范仲淹忧民报国,兼济天下,在《岳阳楼记》中不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范仲淹一生重视教育,倡导兴办学院以劝学和教化民众,因为他从历代王朝的兴衰史中看到了昌文兴敏、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天圣八年(1030年),他就曾在《上时相议制举书》中言: 夫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愿相府为此一举,傥昌言于两制,如能命试之际,先之以六经,次之以正史,该之以方略,济之以时务,使天下贤俊,翕然修经济之业,以教化为心,趋圣人之门,成王佐之器,十数年间,异人杰士,必穆穆于王庭矣,何患俊乂不充,风化不兴乎?
▲ 《清平乐》剧照
范仲淹也是如此身体力行的践行着自己的信念:教化民众,培养人才。天圣四年(1026年),因母谢氏病故,范仲淹回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宁陵县守丧三年。 守孝期间,范仲淹应南京留守晏殊邀请执掌应天府书院(时又称“南京书院”),期间实行因材施教的主张,即按照不同专长而入读各项分科;课程则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地考察,即所谓“明体达用”,从而为大宋培养了大量的名人名臣,如王尧臣、赵鰖、张方平、富弼、孙复、石介等。南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有载:“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由是四方从学者辐辏。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范仲淹在应天书院时,著有《南京书院题名记》,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若夫,廊朝其器,有忧天下之心。进可为卿大夫者,天下其学,能乐古人之道;退可为乡先生者,亦不无矣”。
▲ 《清平乐》剧照:范仲淹抵应天府学堂
范仲淹在主持庆历新政时,促成宋仁宗在庆历四年(1144年)“诏令诸路州、府、 军、监,除旧有学外,余并各令立学(《宋会要辑稿.崇儒》)”。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但州县办学却坚持了下来。 范仲淹促成的宋仁宗诏令天下州县皆立学一举,不仅为宋代大量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文化学术事业的高度繁荣准备了条件,而且对宋以后教育史、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嘉佑二年(1057年)的中国科举“千年第一龙虎榜”,成了范仲淹《上时相议制举书》文中“十数年间,异人杰士,必穆穆于王庭矣”的真实写照。苏东坡本人就对宋仁宗立学一事评价甚高(苏轼《张文定公墓志铭》):“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 ▼延伸阅读▼ 《清平乐》: 挑战文人剧的高难度 千年古府 梅开二度 千年牌坊重见天日 梅城“复兴”进行时…… 书香三事:建德梅城再受关注的一个启示 ↓ 见 下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