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竹篮子你见过么?
竹篮,相信很多00后,可能对这样的事物都没有多少印象。 于老杭州人,应该是有印象的,杭州篮曾经同西湖龙井、都锦生丝绸一样,是杭州特产之一。 如今这样纯手工编的杭州篮,在杭州已经非常少见了。 但,竹篮,或者说竹器,曾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件。置物用的竹篮、淘米用的淘箩、睡觉躺的竹席,一提起这些,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劳碌又平静的岁月。
前阵子,都市快报上刊出一则报道,关于一位住在龙坞镇外桐坞村的仇奶奶和她的手编杭州篮。 相关阅读: 你知道杭州篮曾是西湖六大名产之一吗? 龙坞仇奶奶亲手编的杭州篮 火柴厂胡厂长收到后感慨万千 杭州篮曾是杭州风景的一部分,用篾青编制的杭州篮,口宽底窄,篮柄较长,可拎可挎也可背,做工比较考究,形状也多种多样,高的、矮的、扁的、圆的、大的、小的一应俱全。
传说当年乾隆南巡,一路玩到了西湖区龙坞镇龙门坎村孙家里,听见村民家里传出编制竹篮的声音,便随口吟道:“手里窸窸窣窣,银子堆满楼角。”皇帝金口一开,编竹篮的人就更多了,杭州篮的名声也越传越远。 而如今,生活中各种塑料袋、纸袋,大街上几乎看不到提竹篮的人,据仇奶奶和她的亲人们介绍,现在村里会编竹篮的,估摸不超过20个,年过7旬的仇奶奶几乎算是最年轻的了。 需求少了,会做竹篮的人也少了,加上人工费的上涨,杭州篮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杭州篮,从社会功能上讲,已经被其他器具所取代,即将退出生活舞台。 这则报道也吸引了我们手工艺活态馆的注意,手工艺活态馆通过都市快报,联系上仇奶奶,来手工艺活态馆举办一场有关杭州篮的展览,向大家展示这项有老杭州味道的手工艺品。由于正值春茶季,仇奶奶全家忙采茶,排不出空档,暂时还没有定下事宜。 前两天,手工艺活态馆竹编区的技艺老师徐无瑕主动提出,她也想做一个杭州篮,向大家展示杭州篮的制作技艺。
徐无瑕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篾匠姑娘,浙工大建筑学硕士毕业的她,在读书期间就一直醉心于竹材料特性的研究,曾获竹构建筑大赛一等奖。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见识到竹编的魅力,和竹编一见钟情。便决定拜师工艺美术大师张心荣老师,开始艰苦而漫长的竹编之路。
非遗传承人张心荣正在教授徒弟徐无瑕
在竹编技艺学习完成后,2018年初,徐无瑕开始初创自己品牌“有竹”,运用自己所学的设计学知识,将竹编创新,融入现代生活。 作为艺术专业出身的无暇,她的作品更加具有设计感和现代感,她制作设计了一系列竹编日用品、艺术品、文创衍生品、竹编手工体验材料包等,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技艺和设计相结合,从而产出美而实用,有故事有内容的产品。
徐无暇花了一天时间,选材、启篾、刮篾,编制,忙碌许久一只小巧的杭州篮就完成了。 竹编是最古老、直接、朴素利用竹子的方法,利用一种或多种规律的排序,使篾条交错穿插在一起,从而形成更高的强度和各种造型。这种经纬交织往往有一种强烈的美的视觉冲击。
无瑕说:相比其他的竹编制作,杭州篮的工艺并不复杂,但作为一个南方女孩,杭州篮也曾出现在她幼时的回忆。
她还记得家中长辈曾用杭州篮送来满满一筐鸡蛋,说给妞妞长身体,还记得夏日里从老家菜园中拎回的还沾有泥土的新鲜瓜果…… 如今,提起杭州篮,回想起更多的,是属于往日的模模糊糊的记忆,那些旧时光中,人们的辛勤劳作,那些宝贵的亲情片段。 杭州篮,不止是集环保、牢固和美观为一体的竹篮,也是一个满怀了对生活期冀,对未来祝福的篮子。 徐无瑕说,做这样一个杭州篮,不仅仅是为了致敬,致敬竹篾匠人辛勤劳作,也是为了激励自己不忘初心,能够在选择的道路上坚持到底,将传统的非遗技艺不断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竹编,让传统技艺能够在生活中走得更远更久。
就像相信竹子有无限的可塑性一样,新一代技艺传承人也正在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与传统技艺的更多可能。 ▼延伸阅读▼ 指尖上的老杭州:天竺筷 杭州半山泥猫:萌了几百年的“喵星人” 西子湖畔,那把惊艳世界的美扇 杭州张小泉:快似风走润如油裁剪江山成锦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