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泥塑源远流长,南宋时期,杭州城南有条“砖街巷”,民间泥塑艺人常来这里出售泥孩儿,以至于这条巷后来改名为“孩儿巷”,叫到今天都是这名。 说起泥塑和杭州的关系,还真有不少渊源。去过河坊街的人都知道,那里有一位“泥人徐”,擅长泥塑、面塑。一块毫无生气的黏土,在徐远渭的手中,只需十几分钟,就能被雕塑成一个神情兼备的人像。 明代田汝成编纂的《西湖游览志馀》对杭州泥塑描绘道:“临安风俗嬉游,游湖上者竞买泥孩莺哥花湖船回家,分送邻里,名曰湖上土宜。” 说到杭州的泥塑手艺,就不得不提半山的双面泥猫。 翻开《半山镇志》有这样一段描述:半山镇地处皋亭山脉,以境内半山得名,位于拱墅区北部,与余杭区交界,面积20.58平方公里,京杭大运河、新河、康桥新河、沿山港、上塘河等河流流经境内,其中,半山水田畈遗址,是良诸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盛时有旧桃源、云锦台等十二胜景,更是桑蚕文化的发祥、覆盖之地,旧时百姓以植桑、养蚕、纺丝为生,同时,部分桑农在农闲时节制作泥猫出售。 在半山皋亭山南麓,有个名叫倪家门的自然村,至今村名地址延用至今,曾以养蚕植桑为业。宋政和年间,倪氏后裔的娘娘出生,自幼聪慧,饲猫护蚕,蚕花兴旺,家业安康。当娘娘长成闺秀之时,金兵入侵,娘娘捐躯守节,慈爱显灵,撤沙护国。于是,百姓立庙祭祀,宋高宗首崇祀典,刺封“撒沙护国显应半山娘娘”。据说,半山娘娘殿内塑像前,时常出现黑、白、黄等七彩神猫。 农历五月初一的半山娘娘诞辰日。这一天,半山娘娘庙会迎来周边地区很多虔诚的香客,特别是来自杭嘉湖地区以养蚕为业的桑农们。他们成群结队,头缠毛巾,背着香袋,沿着隋唐年代开凿的运河水系,冒着夜色,一路浩荡,黎明时分,泊船依锦桥(半山桥)畔,香客队伍逶迤数里,入半山娘娘庙进香,祈福蚕花。 清代乾隆年间,半山娘娘庙泥猫热卖,因为养蚕人家 都要买回家放在蚕房里用来驱赶喜欢吃蚕的老鼠,祈求养蚕有好收成。香客们进香购买几只泥猫的风俗流传至今。 据(清)陆次云撰《湖壖杂记》载:“半山娘娘庙门口,卖泥猫者甚多。饲蚕者购 之,云可辟鼠也。” (清)范祖述撰《杭俗遗风》“半山观桃”一文称:“半山出产泥猫,大小塑像 如生,凡至半山者,无不购泥猫而归,亦一时之胜会也。” 关于半山泥猫,清代诗人翟以权在《泥猫》诗中也有更为精彩与生动的描述: 范土作狸猫,黝垩饰俨肖。桃李清明时,列队半山庙,虚威吓鼠辈,功策蚕室奥。头附烧香舟,抵却里监抱。 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出,半山泥猫不仅仅是杭嘉湖地区香客们争相购买的一种消灾祛邪的吉祥物,同时,也成了历代文人墨客抒发胸意的一种风情。 半山出产的泥猫为“蚕猫”,为双面造型,形状姿态有5、6种,色彩丰富,惟妙惟肖。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首先取泥、和泥、入模、出模,然后焙干、上白粉、线描、上彩、上清漆等十多道工序。制作原料物材需要泥、模具、画笔、颜料、清漆等几样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中泥和模具的质量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泥猫的质量和活泼的造型。古时候,泥猫都由半山娘娘庙雇用的工匠手工制作而成,工艺讲究,泥猫造型如活猫再现。 延伸阅读: 西子湖畔,那把惊艳世界的美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