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
指导专家/陈梅芳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三科主任
浙江省心理咨询师职业鉴定评审专家
“老顽固”是常常用来形容那些思想极守旧,不肯接受新事物的老人。
他们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将“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挂在嘴边”;劝他们不要吃剩菜剩饭,他们却认为这是节俭美德;明明可以用支付宝,却每个月定期到银行取现金;在两代人的教育观念上,指出他们明显做得不正确或者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对时,他们不能接受,还会发脾气说再也不做了或者不管了……
年轻人会感叹,老人固执起来比小朋友还难弄,“叛逆”的老年人背后说明了什么呢?
亲密无间的母女反目成仇
从小到大,单亲家庭长大的陈晨都觉得自己和母亲的关系非常亲密,大事小事无话不谈。但近些年来,随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她与母亲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多。有时候,她时常怀疑,是母亲无理取闹,还是自己不孝顺呢?
在带孩子的问题上,母亲认为只要负责生下孩子,养育长大就可以,品格是天生的,是否成材也和教育关系不大。在家务事上,有扫地机不用,洗碗机不用,洗衣服也经常手洗。劝说的次数多了,从母亲唠叨这些机器不好用开始,慢慢升级为母女俩的争执,严重时母亲还会大哭说陈晨嫌弃她“老了不中用”。
陈晨觉得无可奈何,为避免此类争吵,母女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迷上了买保健品,种类繁多,一看就花费不少。
陈晨决定和母亲认真谈一次。举出很多例子劝说她多数保健品不仅没有效果,可能还会有副作用。“保健品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都是谎言,”陈晨说,“有病看病,没病折腾什么?身体吸收不了这些乱七八糟的!”
母亲被这句话激怒,大骂陈晨“没良心!不孝顺!”“我买保健品是为了多活几年,我还能指望你养老吗?”
陈晨非常苦恼,曾经自己的榜样,自己最信赖又最亲密无间的母亲,什么时候变成了不可理喻的“老顽固”?
将沉迷捡垃圾的父亲送医治疗
相比陈晨母亲不听劝的强势脾气,倪磊面对自己父亲爱捡垃圾的毛病,更是无可奈何。
倪磊的母亲在他高中时去世,70岁的父亲开始了独居生活。倪磊回忆,父亲一直很节俭,他觉得无论现在条件多好,勤俭节约都是个不能丢弃的美德。
父亲的勤俭节约,不仅体现在省吃俭用上,还经常捡垃圾,他住的两居室都塞满了“废物”。倪磊和亲朋都好言相劝,父亲却说,是拿来卖的,但多年来,垃圾只多不少,还引来邻居的投诉。
更可怕的是,近年来父亲开始捡剩菜剩饭吃,因肠胃炎经常住院。最后,觉得不能再坐视不管的倪磊,将父亲带到了市七医院陈梅芳的诊室,并安排住院,强制改这个“毛病”。
刚刚入院的老人非常不配合治疗,认为自己没病,勤俭节约是美德,是年轻人忘本。开的药物也不吃,在病房里也捡别人的剩菜和剩饭。
住院期间,经过了二十几天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行为矫正治疗,倪父的情况终于缓解,戒掉了捡剩菜剩饭的毛病。这期间,倪磊处理掉了房间内的垃圾,出院的倪父终于回到了正常的生活。
思维能力下降
老人容易变得固执
陈梅芳认为,“老顽固”产生,有一定的必然因素和合理性。
随着人年纪的增长,大脑缺少应有的刺激,神经系统敏感性和反应力下降,加之接收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少,思维能力下降等因素,经常会做出一些看似“不恰当”的行为,其实都是合理的现象。
“好在,大多数的‘固执’都只是习惯问题,而不是‘病’引起的,亲朋都不要太过紧张。”她认为,还有一些老人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各种各样的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不融洽,长此以往会与社会脱节,逐渐成为生活中不受欢迎的人。
还有一些老人受虚荣心和自尊心的影响,在无法学习和适应新事物之后,会变得离群索居,将精神寄托在“老底子”、传统的观念上。“比如,勤俭节约是美德,他们会将这个美德发展到极端方面,如果被质疑,就会感受到权威受到侵犯,立即火冒三丈。”
另外,不和睦的家庭,与下一代缺少沟通,得不到家庭成员的理解和尊重,兴趣爱好少,也会加剧他们内心的烦躁,将小问题不断放大。
不要剥夺老人
家庭事务的参与权
由于“老顽固”并非都是疾病状态,及早地沟通、恰当的心理医疗介入,都可以有效缓解问题。
陈梅芳从老人自身和子女方面,都给出了建议——
作为老人,要学会适应社会大环境的改变。认可价值观和好坏的衡量标准在变化,过去的经验要与时俱进。
学会转移注意力,不能钻牛角尖。多和年轻人沟通学习,参加同龄人的聚会,或兴趣爱好的培训班,接受新知识的过程,能够让自己很快适应社会的变化,并且,忙碌起来可以忽视很多烦心事。
另外,要懂得自我认识和反省。认识到固执己见的危害,陶冶情操,克服虚荣、孤僻的性格,学着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作为子女,要尝试站在老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到多理解、多尊重。遇到他们正在进行不恰当的行为时,要耐心沟通,认真聆听,了解他们的心声。
鼓励老人走出家门,接触新鲜事物。子女要尽所能为他们创造条件走出家门,扩大交际圈,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可以体现他们的价值感,增加对生活的信心和乐趣,让晚年生活更充实。
更为重要的是,在老人提出合理化的需求时,要尽量满足。社会日新月异,老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可以理解,要帮助他们解决新事物带来的“烦恼”,比如,打车、挂号、支付等问题。
家里的大事小情,要和老人多商量。不要武断地认为他们都不懂,剥夺他们的家庭事务参与权。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不强求他们同步年轻人的步伐。